乍看陈洪绶的这幅《仕女画》(见右图),像是一件没骨人物作品。“没骨”为中国画技法术语,指不用或少用线描而多用色彩、水墨塑造形象的一种技法。采用“没骨法”描绘的物象轮廓较模糊、骨线不分明,多用点厾、泼绘、涂抹等手法。人物、山水、花鸟画皆有采用。
陈洪绶生活于明末清初,具有文人高旷奇古的精神追求。他创作着力脱略时俗与平庸,但是不走青藤的激烈、八大的冷逸之路,而是走古怪诡异、大俗大雅一路。其画高古奇骇,被誉为“有太古之风”。有论者将画分为甜、苦两类:甜是指好看、易识、工致一类,苦是指拙涩、丑怪、奇异一类。陈洪绶的画苍朴、怪异,甚至夸张、变形,不主故常,属于后者。他虽以“奇骇”之画闻名,但也擅长绣像线描。其绣像线描不乏精工之技。
从绘画观念上看,陈洪绶接受了赵子昂尚古意的主张,“骨法法吴生,用笔法郑法士”(毛奇龄《陈老莲别传》),一些文房陈设法赵孟頫,故其画气息高古,具有浓郁的文人画情愫。他用笔刚劲、峥嵘,绝无软弱之弊,深得“骨法用笔”之三昧;施墨古朴浑厚、沉着冷静,耐人品味。
陈洪绶与唐伯虎、仇十洲因近女色而擅画仕女题材一样,只是他与唐、仇的画风不同罢了。他曾入绍兴云门寺为僧,次年还俗,后在绍兴、杭州等地以卖画为业,乃民间画师之卓越者。
陈洪绶这幅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仕女图》为纸本设色,纵110.5厘米,横44.8厘米,左上方有行草书十余字,钤名章两枚,右下角有一枚押脚章。此作构图简略,只画有一前两后三位步行的古装女子。前者穿戴雍容华贵,悠闲地迈着步子,且挥动团扇作引领状;后两位女子,一个手持白梅枝,另一个小心翼翼地托着放有花盆的托盘随行,与最前面的女子保持一定距离。她们发髻高耸。前者地位较高,故发髻硕大;后者地位卑微,故发髻平低。她们面容打理得几乎一样,但佩戴的簪花、服饰不同,神色也各异:前者似乎有些着急,而后两位似被梅花高洁、清雅之气所吸引,走得较慢。通过画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推断,此画描绘的应是画家较熟悉的一个场景。结合画家常出入妓院的经历推断,这应是画家对青楼领班老鸨带妓女搬花布室、迎接来客这一生活场景的记录。画家通过描绘她们搬花的细节,点明来客高雅的志趣。
画中人物采用下置斜行布局,呈三角形。人物面庞先以圆润而不失方折之笔浅勾,然后以墨或色分染,近似没骨画;设色匀净古淡而不失醇厚,温润优雅,不设过艳之色,而以粉、白为主;用笔细劲沉着,毫不浮躁。人物肌肤的弹性、质感和服饰的纹理、转折,以及梅花、托盘的形质等都被画家表现得很到位。此画结构线含蓄,色彩平涂,略显体面关系,笔线隐于色彩之中。不论是纨扇、托盘,还是头饰、衣裙,色彩都与人物的肤色搭配得很协调。整个画面没有太强烈的色彩,只有人物的乌发做深色提醒。如果把这三位仕女画得香艳妖冶,那么这画便俗了。由此可见陈洪绶创作的高明之处。此作人物刻画较平和,有一定的特色,应为陈洪绶中年时的作品。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老迟、悔迟、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枫桥镇陈家村人。诗、书、画皆擅。画擅人物、花鸟、山水。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传世作品有《九歌》、《西厢记》插图和《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版刻以及《泉石山茶图》、《莲石图》等画作。著有《宝纶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