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左盲生、甘泉山人、七峰居士、晚春老人等,安徽歙县人(一作安徽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终生布衣,一生清贫,不求名利,以卖画为生。其有诗云:“何幸栖迟客,常年梦转清。一椽深巷住,半榻乱书横。欲与寒梅友,还同野鹤行。自怜闲处老,安用占浮名。”平日嗜苦茶成癖,一生“爱梅兼爱茶,啜茶日日写梅花”(厉鹗语)。工诗及八分书。擅画花卉。随意点厾,便清妙多姿。尤擅画梅,以繁枝见胜,“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金农语),笔墨疏落、清劲,神腴趣足。

 汪士慎是一位艺术天分较高的人,诗、书、画、篆刻均有很高的成就。他54岁左目失明,自刻一印“尚留一目看梅花”;67岁双目失明,犹勤练大字,用“心”来“观”世态炎凉。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的书画竟能“工妙胜于未瞽时”。

 历代文人画家都喜欢画梅、兰、竹、菊,并赋予它们以君子的秉性———高洁的品性和正直、坚韧、乐观的精神。兰为“王者之香”。画兰须写出其清雅幽香、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竹为“全德君子”。画竹须写出其劲直向上、不为俗屈的豪情壮志和高风亮节。因为竹有节、有茎,兰有香气、有清气,所以文人画家常把兰、竹合为一图,颂其“双清”。在为兰、竹写生、写神,赞其品格的同时,文人画家还会借此来表达自己清高孤傲、威严不屈、不沽名钓誉的坦荡胸襟和豪迈品格。他们的笔墨功底深厚,创作时,往往将诗、书、画融为一体,让其互相生发,以传达自己的心志。

 汪士慎的《兰竹图》(见右图)为纸本水墨,纵118.1厘米,横43.4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汪士慎的《兰竹图》(见右图)为纸本水墨,纵118.1厘米,横43.4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图写春天山间的幽兰、新篁。全图墨色浓淡相映,勾兰、撇竹,用笔瘦硬遒劲,笔势顿挫起伏、流畅自如。画家以墨之五色写竹叶的青翠疏朗、兰花的柔美润泽、兰叶的飞扬潇洒,营造出一种清气满幅的画境。图上方的竹子,瘦劲挺拔,傲气凌云;竹枝虽不高,但却不脆弱;竹叶团簇有致,苍翠茂盛,磊落潇洒,简洁清秀。一丛丛分散的山间兰花,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似散发着清幽的香气。

 《兰竹图》所绘景物不多,主要有翠竹、幽兰和山坡,兰草与竹子生长在山坡上,构图简洁疏展、优美大方。画家画兰叶以双勾白描法勾出,运笔婉转流畅,用线粗细、顿挫有致,很好地表现出兰叶既挺拔又有韧性的刚柔相兼之质。画兰叶难,难就难在贯气上。而双勾画兰叶,就更难使“气”通畅了。在这方面,汪士慎不愧是高手。《兰竹图》中,几丛兰草的叶子一一伸展,上下、前后互相交错,疏密有致,聚散开合,俯仰掩映,繁而不乱,呈现出一种临风飘动之态。短茎小蕊的兰花隐藏在兰草的根茎部位,既丰富了根茎这一部分的层次,又增加了画面的密度,更体现了兰花的“幽”。兰花以淡墨勾写,稍加渲染,再以浓墨点花蕊。兰叶用笔劲爽而不板滞、轻盈而不柔媚,似在春风中舞动。三支竹子从兰草丛中伸出,由画幅的左边凌空而上,直达画幅的右上角。竹叶以浓墨撇出,优雅灵动;竹干用笔沉着瘦劲,清俊挺拔。后面的山坡用淡墨大笔以没骨法绘出,略加点皴。前面的山坡上,以浓墨勾写的浓密草丛增强了山坡的厚重感。画面下方浓重的山坡和上方浓重的竹枝把中间的兰草衬托得更为轻盈、灵透。

此图将白描画法与没骨画法结合在一起,形式新颖,笔法多变,意境清幽。

 画中作者自题:“山房得净因,草木足娱玩。如坐梅檀林,香气凝不散。羡波湘浦葩,菁华垂几案。九畹吐灵芬,六时通鼻观。欣承甘露滋,梦与楚云断。自此作天花,勿使骚客叹。寒木山房咏盆兰旧作。戊辰新秋,巢林汪士慎偶作此帧。”作品钤朱文印“巢林”、“近人”。《兰竹图》将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幽雅、娴静的氛围。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