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早年画过许多历史人物,有的取材于唐宋笔记小说,有的取材于《世说新语》。不管是画哪一个人物,他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动笔。

 另外,李可染还比较喜欢画钟馗。原因有三:一、他的老家是徐州,他跟许多徐州当地人一样,很推崇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特别是传统戏曲,他更是醉心痴迷,而京剧、昆曲中都有钟馗这个人物出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他特别喜欢与钟馗有关的故事,也非常敬佩钟馗打鬼驱邪的本领和知恩图报的品质;三、他年轻时国家战乱不断,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家国岌岌可危,他更是悲愤难忍,便借手中的笔画了一些钟馗,希望民间能够有更多像钟馗那样的人出来铲除邪恶。

       抗战胜利后,李可染应徐悲鸿之邀由重庆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去北平之前,他在家乡徐州逗留了一个多月。其间,他应当年的好友、学生的请求,画了许多画。据说,光是钟馗他就画了近十张,有的画中的钟馗单手执剑,傲然而立;有的画中的钟馗正在驱邪捉鬼。遗憾的是,这些画作许多都没有保存下来。

李可染《钟馗送妹图》

李可染画钟馗大多在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那天。按民间习俗,端阳节那天,不但要祭屈原、曹娥、张天师等,还要祭祀诸神,比如蚕神、农神,更要祭钟馗。因为农历的五月初五被认为是“毒月毒日”,民间认为这一天尤其多灾多难,所以人们都采用多种手段驱毒、避毒,而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挂钟馗像,以求得吉祥。1947年是李可染到北平艺专任教的第二年。这一年的端阳节,李可染画了一张钟馗。此作笔墨酣畅,画面上的钟馗拄剑远视,显得踌躇满志。在画的左侧,李可染题道:“丁亥端阳戏写水墨钟馗,染。”第二年,即1948年的端阳节,他又画了一张钟馗。画这张钟馗的时候,李可染的心情非常好,所以他画得很随意,画出来的钟馗很有特点。

李可染认为自己的钟馗画得最好的一张是1962年春天他在广东从化疗养时画的《钟馗送妹图》(见图)。这一年,他55岁,已经致力于改造中国画多年,思想和艺术都比较成熟。这一张钟馗,不管是人物造型还是画面构图、笔墨结构等,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画面上的两兄妹,一黑一白,一刚一柔,一阳一阴,一前一后,这种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心弦给紧紧扣住了。在这幅作品中,李可染虽然只画了两个人,但他留出的空白之处却能让人们联想到许多有关钟馗的感天动地的故事。画家在作品的左上端题的是“钟馗送妹”,而不是“钟馗嫁妹”。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足以证明李可染在题款时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嫁”,是应景;“送”,是真情。由此,钟馗的知恩图报,钟馗妹妹谨从兄长教诲、愿作义士之妇的想法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李可染在画中钤了三方印:一方是“李”,一方是“可染”,一方是“废画三千”。之所以钤上“废画三千”,就是因为李可染觉得自己画了这么多年的钟馗,终于得到了这样一张比较满意的作品。

关于李可染画钟馗,还有一件事情非常有趣。1997年,香港某拍卖公司推出了一张李可染的半身钟馗像。这张作品,钟馗的身子趋向左方,左手执长剑,眼中满是怒火;人物的面部、手部都以赭色平涂;头上的纱帽,用浓、淡水墨渲染;形体则以线条构成。画面上飞墨走线,气韵生动,娴熟的技法让观者叹服。不过,这张作品在拍卖前的预展上出现时就有人对其不以为然,认为它不是李可染的作品。后来,几位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考证、鉴定。他们把李可染早年的书法、用印、笔墨技法等和这张作品反复对照、研究,认为左上角“可染写”三个字的风格和位置与其同期作品大体一致,旁边的“可”字印章是他当年常用印章之一,左下角的印章“戏墨”二字符合李可染当年题款时的用语。由此,专家们认为它的的确确是李可染的真迹,而且还是李可染早年的重要作品。

那么,这幅画是李可染什么时候画的呢?答案是1935年。那一年,李可染游历北平,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其中的许多名家绘画使他大受启发。回到徐州后,他创作了一批追求大写意风格的人物画,其中就有这张钟馗。1937年,李可染将自己两年前创作的这张钟馗送交“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结果评选委员会立即将这张作品选中。展览会当时还印了一期特大号专辑,并把李可染的这张钟馗印在了专辑的首页。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这张钟馗又是怎么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的呢?当年,这张作品展出时极受欢迎,特别是身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对其大加赞赏,并让自己在南京政府做事的同乡管又文立即把它买了下来。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管又文便将手头所有的书画密封,连同自己多年收集的有关太平天国的史料一起装了四个木箱,运回家乡广东。

这四个木箱躲过了战火,却又不知何故被尘封多年,这张钟馗也一道多年没有音信。

后来,管又文去世,他的后人清理遗物,开启木箱,这才让李可染的这张钟馗又与世人见了面。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