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在我国现代绘画史上,李可染先生在水墨山水画领域承前启后,在优秀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地吸纳西画经验,创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新风格,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欣,人民对新的生活充满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以毛泽东诗词为题的化作不计其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名句之一。该时候许多画家绘画秋山红叶,被美术史家成为“红色山水”,“红色”也被赋予红色政权统治中国的政治含义和时代特征。

1962年作于从化温泉  69X45cm  1999年嘉德407万被台湾林先生竞得,现藏海外私人处

    第一幅,李可染在广东从化创作。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此作原藏于画家家中,1999年为李可染基金会筹资,委托嘉德拍卖公司拍出,现藏海外。2000年11月在台湾举办的李可染画展中展出,并被出版为展会的招贴画。

1963年作于从化温泉  70X46cm  现藏中国美术馆

    第二幅,李可染在广东从化创作。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此画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李可染把它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现藏中国美术馆。

1964年作于北京西山  80X50cm   原李可染自藏,2009年捐赠给国家,现藏北京画院

1964年作于北京西山  75X46cm  原藏荣宝斋,2000年荣宝拍卖公司500万被台湾人购得

李可染的一生,和20世纪中国人民遭受苦难以及觉醒和奋斗的历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出生在徐州贫苦的市民家庭,从小经受生活的磨砺,深知劳动人民的疾苦,也养成了勤俭朴素和好学上进的传统美德。青少年时代,他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立志要为民族和祖国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可染1963年作《阳朔一景》54cm×65cm

他最早在徐州学习清代“四王”的画法,受到传统文人画的训练,后考入上海艺专学习。对李可染未来起重要作用的,是他作为研究生在杭州国立艺专的一段学历(1929—1931)。在那里,他接触了林风眠先生建立起来的新型美术教育体系,跟随法国画家克罗多学习油画,认真研究了西画素描、写生和创作的方法。在那里,他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进步活动,是先进学生社团《一八艺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在那里,他确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志向。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武汉、重庆用自己的画笔参加战斗,创作了不少抗战题材的作品。从40年代初起,他决心献身民族传统艺术的创造,在水墨领域作深入钻研。他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给自己提出了“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目标。所谓“打进去”,就是钻进传统里把古人的经验和技巧学到手。他尤其喜欢龚贤、董源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作品,在精心临摹前人的作品时,认真揣摩传统文人画的精神、格调与笔墨情趣。之后,李可染又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认真体悟中国画创作体系与方法特别是笔墨的奥秘。所谓“打出来”,就是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做适应时代和发挥个性的创造。

李可染1954年作《颐和园后湖》

50年代中期是李可染艺术变革的重要转折期,他在熟练地掌握了传统文人画的创作技巧之后,一方面敬佩前人创造成果的丰富与伟大,另一方面认识到中国文人画之所以逐渐走向衰落,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外,也有它自身疏离现实的主观原因。他深感现代中国画只有面对现实、面向生活,恢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优良传统,才有发展前途。50—60年代,李可染多次外出写生,行程数万里,遍历祖国名山大川,在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并直接对景创作大量速写、素描和水墨画稿,在此基础上构思了许多有现代感、有个性风格的山水画。他成功地把西画的素描造型技巧和光影效果融合在传统水墨的表现语言中,使画面浑厚和富有生活气息。但是,他对此并不满足,他继续进行艰苦的探索。70—80年代,他探索的重点是如何把带有写生特点的山水画和更为提炼的传统表现程式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创作更有民族气派。他晚期的山水画语言精练、概括,风格恢宏、雄浑,具有山水画纪念碑的气势,开启了一代新画风。

李可染1965年作《苍山如海残阳如血》49cm×69cm

李可染正确解决了临摹、写生和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学习传统中国画的人来说,临摹是重要的,而且应该从临摹入手,因为只有通过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才能培养起对传统中国画独特美学品格和艺术语言的认识。但又不能止步于临摹,不能沉湎于古人的感情与趣味,而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有新的创造。因此必须重视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写生。李可染借鉴了西画的写生方法,但没有机械照搬,他在写生中更加注意对客观物象的意领神会,而不是机械地对景描绘,他的许多写生画稿带有创作的性质。临摹和写生对画家来说,都是手段和方法。画家的目的全在于创造。李可染之所以成为创造大家,不仅是因为他勤奋好学和有深厚的生活功底与广博的艺术修养,而且还因为他有过人的胆识,敢于与前人、与别人的创造拉开距离,敢于与客观物象拉开距离。他在山水画创作中,始终既尊重客观自然之美,又忠实于自己独特的感受。写祖国山河之美和写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统一,是李可染创作最鲜明的特色。

李可染1972年作《阳朔胜境图》211cm×384cm

在弘扬包括山水画在内的传统中国画的过程中,要妥善解决中西融合的问题。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中国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西学东渐和西画的广泛传播,面对西画的写实造型,写意的中国画又遇到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画要获得发展,只有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并适当吸收西画的观念和技巧,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语言。经过艰苦探索,李可染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巧妙地把包括关注形、光、色在内的西画的创作方法,有机地融在传统的、写意的笔墨体系之中,也就是说,他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做以中为主的融合,目的是为写意的中国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获得更强的表现力。在这一点上,李可染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他既反对虚无,又反对保守。

他的思想和行动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一是因为他对本民族传统有深刻的研究,懂得怎样弘扬它的长处,怎样避免和克服它的不足和弱点;二是因为他对西洋绘画语言有所研究,懂得它里面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哪些则不值得。更重要的是,李可染扎根传统和吸收西画经验的目的,是在于创新。他作画时,善于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修养与艺术修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追求画面意境完美的表达。在艺术表现手段上,他善于用墨,在“黑”上苦下功夫。他在黑中既求实体感,又创造虚拟美;用黑衬托白、衬托亮,用黑统一画面,用黑来创造意境。

他把写生路上的所见,甚至连上海的汽车、洋房都收入画中,用国画的笔墨画现代生活,非常协调。当有人说,中国的传统走到穷途末路了,可染只回了四个字:东方既白。今天,大家都说可染的画意境非凡,对国画开拓有功,却不知道他画笔背后的辛酸。也因此造就了20世纪最懂得用墨的艺术大师之一。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