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是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宋时期,它已呈现出灿烂的光辉。随着历史的变迁,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亦使绘画艺术展现出不同时代的独特风格,同时,由于画家生活经历与艺术实践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从而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辉煌的发展史。但由于历史过程中的各种原因,竟使绘画艺术的珍品遭到不应有的流散和损失,所以流传至今古代绘画的奇珍异葩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解放后,我们党重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不但使流传下来的历代绘画珍品得到妥善的保管,并且经常举办展览便于人民群众观摩欣赏。但是,为了延长这些艺术珍品的寿命,就不能经常拿这些珍品展出,于是做好这些艺术珍品的临摹复制工作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件工作呢?首先要端正对临摹复制的认识,必须澄清一些错觉。有人以为临摹是“依样画葫芦”,有原画可依,“它是怎样画的,我也怎样画”就是了。这种简单的“一蹴而就”的想法,对临摹工作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这样做绝达不到预期效果,势必导致粗制滥造。因为我国传统绘画精品,每位作者均具有高深的艺术修养、具备独特的绘画风格,同时在笔墨技巧上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要使复制品做到维妙维肖,绝不是像想象的那么轻而易举。因此,这项工作对临摹复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应具备临摹复制古画包括“做旧”的特殊技巧外,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具备相当水平的国画技能,这样方可窥见原画笔墨的蹊径,否则将无从下笔落墨,当然更谈不到神肖形似了。 

    笔墨是国画的基本技法,也是国画的精髓。“笔以立形质,墨以分阴阳”。艺术家根据自然万物的形态,创造出变化万千、非常丰富的绘画语言。多种多样的线描和皴法是中国画绘画语言的基本要素。比如,用笔遒劲、苍浑的大斧劈皴,适用于表现雄山大川的北方山水,而侧锋的披麻皴则多用于写江南的秀丽景色,用笔不同,画法也不同,有的先画后染,有的随画随染;运笔的中锋、侧锋、逆锋以及轻重缓急的技巧,都需要刻苦钻研才能掌握。这需要平时多临摹历代古画,熟悉各位画家的用笔方法,分析他们的不同风格特点,以便做到胸有成竹,下笔自然。

国画贵在形神兼备,切忌刻板、晦滞,临摹绘画亦然。但是,摹品得形易而易失神。因为原作用笔的干、湿、浓、淡出于自然,但摹品欲臻乱真,必然是“亦步亦趋”而不得随意挥洒,在必要时定须去“做”,“做”就是着意追求原作的样子。因为是做出来的,摹品就很容易呆滞,失去原神,流为刻板,即为下品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缺点,就需要苦练基本功,加强笔墨技巧的磨炼。

    另外,临摹者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文学修养。因为有价值的艺术品,大都是作者抒发情感的杰作,而有修养的艺术家又多是胸襟坦荡,情操高雅,其作品意境清新,富有诗意,笔墨潇洒不俗。正所谓“文如其人,画如其人”,道理是相同的,临摹者如在这方面修养不足,虽能领会原作的神韵,但一味刻求表面形态,其结果必是匠气十足,必是形存而神亡了。故摹品能否得“神”不仅是对复制者技术水平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复制者全面修养的测试。

    在复制工作中,动笔之前对原作进行仔细的“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阅”,不仅是看作品是哪个时代、哪个作家的风格,更重要的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领会作者思想意境,在摹绘中尽力体现其神韵并祛除“谨毛而失貌”的弊病。  “读”,主要是揣摩、玩味笔墨的轻、重、疾、徐和来龙去脉,发现画面的难于表现的地方,在绘制前考虑研究用什么方法解决。在临摹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可避免在临摹中因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影响情绪,以致妨害笔意。

    现代人临摹古代绘画作品,因时隔千百年之久,因为自然界的风化,多数原作已很残旧,绢纸和画面的颜色都已失去原来的色泽,还蒙上历时久远的尘迹。那么,怎样辨别原来的笔墨、色彩,又怎样才能得到与原作相同的艺术效果呢?这除了以上所述必须掌握的临摹复制的技巧和必备的修养之外,那就要靠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靠长期的探索和积淀了。

    综上所述,可知临摹复制并不是按原画的墨迹钩出框框,然后再往里填画,那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社会应端正对临摹复制工作的看法;临摹者应该增强临摹复制工作的使命感,不断提高临摹复制的水平并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努力使临摹艺术作品在祖国艺术百花园中开得更加馥郁芬芳。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