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今天,书法家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不管是哪个层面),在注重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应注重理论的研究,注重对书法本体的理性思考。从去年开始,联合国确立了世界六种官方语言(英、法、俄、中、西班牙、阿拉伯),要求使用这六种官方语言的国家都能设一个国家日,在联合国内部进行观摩,从而体现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特色。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高雅的形态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字特色,向世界人民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说,走近书法就是走近中国。如今,中国的文字艺术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值得我们欣慰。

 在国内,我们的文字艺术也受到重视。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根、文明之魂,是华夏先民的智慧创造、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的文化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表征。就书画术来说,其文化笔墨精神浓缩在写意性的表达中。要知道,这种写意精神支撑着书画艺术的主体形态与本质特征。它包括三大要素:一是文质性———从民间草根进入到文人书画这样一个层面;二是诗性———中国书画都呈现出诗歌性特征,它的抒情意态将作品提升了高度;三是笔墨性———它有特定的传统笔墨技法要求。我认为,现在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聚合裂变”。所谓“聚合裂变”就是多学科的积聚,整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科技创新,优化配置,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与个性。

 书法艺术是人文的,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我们每位书法艺术工作者在面对古老的文字、品味中华文化、体验审美创作之时,都应该如老子所说的“知常复命”、“归根曰静”,即回归到生命的本初状态,回归常态、常容,以一种平常创作心、一种单纯求知欲,探求文字和书艺在历史演进中的本体规律,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探索书法艺术的精神内质,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先民们从创造文字、改革文字、运用文字、发展文字,一直到创造书法艺术的生存智慧、人文理念和对人类文化的历史贡献。

从最古老的文字开始,我们可以弄清楚人类的艺术到底植根于何处、书法到底表达什么本质。通过研究从文字到艺术的演进,我们可以洞悉中华文化基因的奥秘,可以领悟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板桥语),领悟到从古至今艺术“通会创变”的意义……从古文字起步,我们更可以领悟到“道是体,德为用”,思考当下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我们这代书法人应有的社会担当!

 我以前曾说过:“时代的本质是生活,时代的生命是民众。”应该说,弘扬优秀文化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生活、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其社会责任首先是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感觉与思考。每位书法家必须有一份感恩时代、敬畏传统、忠实生活、感知民生的现代人文情怀。这也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今年两会期间,我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采访时谈到: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中央、国务院尤其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正在开展不同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倡导的这种“民生文化”扎实有效,深受百姓欢迎。但是,这只是普惠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当代文化建设的另一个终极目标是时代经典的文化积累。要知道,今天的文化创造是明天的历史遗存。我们今天在抢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没有想过:我们将创造什么样的文化精品留给这个时代?我们今天所忙碌的文化项目能成为历史的文化记忆吗?

 文化创造、文化积累与文化批评将是我们当下文化事业和产业推进中的核心任务。当前,好多人甚至一些领导干部都将文化等同于娱乐、等同于休闲,这是十分危险的!一个时代,大众(通俗)文化与精英(严肃)文化始终是并存的两个方面。在欣赏着先民们创造的历史奇迹,又面对今天社会存在的文化信仰失落、文化生活粗鄙、文化情感缩减的文化生态危机所带来的物欲横流的世俗时风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时代何其需要文化人、需要艺术家耐得寂寞、清醒地思考当下深层次的文化命题?

 我们当代书法人应对文字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它们对当代文化与社会的积极意义。费孝通先生曾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思想,也是我们书法艺术领域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理想。现在书坛中有不少青年人误以为传承就是学习传统技法,这是十分片面的。从中国文字艺术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中国书法的传承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技法程式,二是审美风格,三是艺术精神。历代书体的演进过程均显示出它特有的笔墨技法规则,而我们好多年轻的书家忽视了形成这些技法规则和书体背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心理,忽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逐步凝聚的民族精神。中国书法是汉字形态的艺术表达,核心的一点是前面提到的“写意性”。中国书画艺术的思维形态应该是“意象思维”,这也是中国文字的发展规律。

“意象思维”比“形象思维”的外延涵盖面更广。“意象”是我们老祖宗了不起的文化创造。《文心雕龙》“神思篇”最先出现了“意象”一词。“神思篇”是艺术创作论总纲,其中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观点。传统书法中的“心”、“神”、“情”、“志”都以“意”来概括;“物”、“容”、“事”都用“象”来包涵。在创作中,“意”与“象”是相生的、互动的———“情以物兴”、“物以情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了“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意象”。一句话:“意”为思想,书法是养心与养眼的统一。有位学者说过:“艺术寻求快感,但止于快感,要上升为美感,不然则平庸。”这句话证明了“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道理。中国文字艺术的发展不就是这样吗?

 不能不指出的是,在当下书法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态势下,书坛也潜伏着值得令人深思的危机,表现在思维的浮躁、审美的浮华、形式的浮夸与评论的浮浅等几个方面。脸面装扮,虚火蔓延……这些不能不让人怀疑我们一直在高喊的留下时代“精品”和“经典”的现实性!书法年复一年“热运行”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多些“冷思考”。比如,书法艺术创作技巧与彰显精神的关系、书写内容与形式创变的关系、艺术本体与社会定力的关系、创造力的实现与代表作的定位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实实在在地加以明确。“我思故我在。”“通会创变”的时代精神与理念是要在时代特质的提升中深化思考的。当代书法篆刻艺术科学审美评判体系和核心价值的构建也要求我们每位书家加以深入思考。

 在多年参与“国展”的评审中,我深感当今书家尤其是青年书家对“文字学”和“美学”进行深入学习的必要。书法是“修”出来、“养”出来的,必须靠读书、靠积累。文字学方面,首先要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而且要深刻体会书体变异中原创基因的嬗递与形制的创造;美学方面,则是要读懂《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以及历代书论。当然,这其中最基本的是明白中国书法文字艺术的书写性。在历年“国展”的评审中,我发现汉字的正确使用与书体的审美定位是当下艺术创作的关键。

在投稿作品中,常见的一是错字,二是通借不辨,三是字法谬误(尤其是甲骨、篆书作品中生造拼字现象普遍),四是书体混杂(如一字中草、行偏旁部首混用),五是造型丑怪(指变异夸张、体态陋寒、任笔为体、肆意扭曲、破坏约定俗成的汉字空间结构)。这些都是我们书法人应该注意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文字进行“历史———现代———未来”的思考,有助于书法人明确自己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从而更好地继承中国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把书法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