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所欣赏到的行楷书轴(见下图),为清代朱耷所书。作品为纸本,纵151.5厘米,横57.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末钤“个山”、“八大山人”印。

朱耷的书法成就颇高,黄宾虹尝称他“书一画二”,确实有理。其早期书法,用笔方圆兼备,结体劲险峭拔,结字大小错杂,中宫紧收,或偏旁移位,或促长引短。到晚年,朱耷在深入研究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笔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其富于个性特征的书法风貌: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行笔中锋,委婉圆润,不拘点画的形似,而更趋圆厚、老辣,平淡天成,丝毫不加修饰,静穆而单纯,有一种傲岸不驯的情态。

朱耷的这件作品写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其时朱耷67岁,寓居北兰寺。作品秃毫飞动,体势怪伟,具有“二王”的用笔气息,却又自出新意,为其晚年代表作品之一。朱耷的晚年作品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秃笔作书。一般来说,秃笔没有锋尖,很难显现出笔势与风神。但朱耷善于驾驭秃笔,援笔徐行,不作笔锋的藏露之谋,省却了所谓笔法技巧,但藏露自在其中。他将尖锋所不能表现的一种特殊情调用秃笔发挥出来,从而拓展了书法的表现形式。二是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行笔沉实,自然起截,藏巧于拙,笔画圆劲而流畅。朱耷笔下之字异于常人常态,好像是漫不经心,然结字大小疏密错落有致,一任笔画繁简而定;笔画轻重也随心所欲,组合有行无列,全无拘束,走笔纵横驰骋,了无挂碍,自得书法真趣。他善于通过行间、字间的连带和字形的简化来求得通幅的变化,作品给人以洒脱飘逸之感,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朱耷并不一味承袭前人规矩,而是敢于大胆创新立意,从而形成独特的书风。那份平实淡定、不激不厉,正如微风吹过湖面,虽波澜不兴,却波光粼粼。这是大智者的返璞归真。这种化剧烈而成平淡、洗纤秾而归淡雅、于平淡中求至味的手法,正是艺术臻于化境的表现。

朱耷除了书法之外,在绘画、篆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绘画上,他是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其绘画作品立意精深、构图奇特、笔墨简练,具有独特的韵味。篆刻上,朱耷注重印章的艺术本体,印文往往别出心裁、变化奇特。

朱耷(1626-1705),字雪个,号个山、人屋、朗月、道朗、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朱权封宁王于南昌,繁衍八支,朱耷属弋阳王支。朱耷性格倔强,行为怪僻,一生坎坷。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他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一个大大的“哑”字,不与人语。朱耷的父、祖都擅书画,故朱耷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8岁即能做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后进官学为诸生(秀才)。23岁时,他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清康熙初年,他离开奉新,来到青云谱道院隐居,躬耕悟道,创作书画。

其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做客年余。

这段生活使朱耷十分苦恼郁愤,他誓不与清廷合作,遂佯为疯癫,蹒跚啸舞于市,独自走回了南昌。一年后,他又回到了青云谱。62岁时,朱耷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主持,自己隐居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靠卖画度日;再后自筑陋室,名“寤歌草堂”。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