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宧光,字凡夫,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的后代,明朝太仓人,集书法家、书论家、文学家、文字学家于一身,一生著书万余卷,其同乡挚友、文学家冯时可著《凡夫传》评价其著述曰:“书各为类,类各为品,品各为篇,篇各为目,莫不搜微抉妙,穷作者之心,立未有之义,雕镂造化,争光云汉,而吟风弄月者不与焉。”赵宧光还创新草篆体,其蔚为大观的《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寒山帚谈》等,更使他注定成为“晚明孤峰”。他的书迹,少见于民间,流到海外的较多。近年来,在研究赵宧光的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渠道,先后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等处获得了多帧赵宧光书迹的影印件,并加以演绎,与诸君共赏。

 《流云》

 这是赵宧光书写在一件根雕上的一幅篆书(见图一),这件根雕名叫“流云槎”。

“槎”,本意指木筏。“流云槎”是一件精贵的木雕艺术品,是前人根据古代乘槎上天拜见牛郎织女的故事,用天然树根制作出来的。此槎乃由一块天然生成的榆树根稍加修整而成为一件坐具,右侧卷起处有阴刻填绿篆书“流云”二字,侧署赵宧光款,并有一“凡夫”白文印;槎面及边缘刻有明代董其昌、陈继儒,清代阮元、麟庆以及现代王衡永(麟庆后人)题记五则。

“流云槎”原为明代弘治正德时扬州新城人康海(号对山)故物,并曾陈于其康山草堂。康海是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职。正德五年(1510年),康海因宦官刘瑾遭诛一事受牵连被免职,后筑室康山,“流云槎”一直陈设于他的康山草堂中。

清代乾隆初年,时任扬州盐商商总的江春(字鹤亭)从败落的康海后人处购得宅第,并用黄金千两买下了“流云槎”。这位有儒风、懂经商、善交际的盐商世家弟子,就成了这件罕见艺术品的第二任主人。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两次去了扬州,两次都亲临江春府第———康山草堂,欣赏天然木根雕作品“流云槎”,并有御书为证:“奇花二月之中,遇古木千年以上,论楹帖以赐。”

不过,世事难料,随着江家的败落,“流云槎”再次辗转势所难免。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阮元回故乡扬州,居住地阮家大院因失火被烧,暂无地可居,此时江家的豪门大宅康山草堂已经败落充公,由于阮元和江春有亲戚关系,阮元就向公家买下了康山草堂。有一次,阮元在大宅一间破落的屋子里意外发现了这件“流云槎”,赶紧让仆人洗干净,又请人修补了虫眼,然后小心保存。经过这番周折,“流云槎”才得以重见天日。

阮元成了“流云槎”的第三任主人。一日,他的好友、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麟庆前来拜访,对此宝物颇为喜欢,阮元就顺手将其赠送给麟庆。就这样,“流云槎”又转到了它的第四任主人手中。喜获至宝的麟庆将“流云槎”运回北京,并添配楠木云纹木座,陈设于紫禁城外东北角自家花园“半亩园”中,并将其收入自己编著的《鸿雪姻缘图记》一书。

解放后,麟庆后人王衡永将“流云槎”修整复原,于1958年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流云槎”通高86.5厘米、横257厘米、进深320厘米,是无价之宝。现在,明清两朝皇帝生活过的故宫成了它最后的栖息地,无疑是它显赫身世的最好归宿。

赵宧光当年是怎样在这件稀世珍品上写下“流云”二字的?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场景?与谁在一起?在哪里?这一切,到目前为止,都还有待考证。只是,我一见到这件珍品上飘逸的“流云”二字,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赵宧光当初与友人在一起的愉快心情,还有他握笔时的欢欣。

《青泥》

赵宧光的“青泥”(见图二),想来是指陇南的青泥岭。唐李白《蜀道难》诗有这么两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五代王周《路次覆盆驿》诗也有句云:“曾上青泥蜀道难,架空成路入云寒。”古代亦有青泥驿站,在青泥岭上。唐元稹《青云驿》诗有句曰:“昔游蜀门下,有驿名青泥。”

该纸篆书为小篆,却明显带有“飞白”的笔意。当代书家钦瑞兴评曰:“赵氏‘青泥’二字,通体结构严谨中带有率真之意,用笔爽利,逆入平出,所有笔画起笔凝重,收笔率意,如‘青’字下部二竖画,‘泥’字左旁‘三点水’之下部收笔,及右旁‘尼’字下部之收笔,均无回锋,呈枯笔状。所以,虽笔画厚重却灵动有致,毫无呆滞刻板之气,既有平常所作草篆之意,又有浓重的金石之韵。”既然“青泥”正体现了蜀道之难,文辞先已有了冲霄之气,小篆有古意,又以枯笔率性收笔,蜀道之难与书家“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显露无遗,这或许就是赵宧光书写这两字时的心态。

《草书七绝诗轴》

此诗轴(见图三)的释文是:“滴沥珠玑翠壁间,遭时曾得奉龙颜。栏倾甃缺无人管,满院松风昼掩关。”写的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原诗前有一段注释:“过武连县北柳池安国院,煮泉试日铸,顾渚茶院有二泉,皆甘寒,传云唐僖宗幸蜀,在道不豫,至此饮泉而愈,赐名报国灵泉云。”陆游生活的时代,正值北方的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宋朝丧失了大片国土,被迫不断南迁,百姓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陆游有感而发:有唐一代的“龙颜”似乎还在这“翠壁间”,而瞬间已经是“满院松风”了。转瞬又是数百年,赵宧光作为宋太宗赵炅的后裔,正是在宋室南渡时他的祖上才随同皇室一路颠沛流落江南太仓,追溯前朝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起来的北宋王朝,遥想在风雨飘摇中最终覆灭的南宋,心情必然是痛楚的,也是悲情的,因此他以很少用的草书笔法撰写了此轴。

但是,赵宧光毕竟善篆,因而即使是草书,也是个性鲜明,就像这幅作品,圆转流畅中篆意颇多,是他“草篆”的极致。(上)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