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区别仅仅在于有的来得早,有的来得迟;有的持久不衰,有的过眼烟云。假如能够做到又早又持久,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了。许钦松就是这样的艺术家,他在版画领域的成就,很早就已经开始引人注目。1952年生于广东澄海的许钦松,197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他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在他的获奖履历上,基本上都是版画方面的记录。比如1984年,他的版画《踩波曲》获得第六届中日交流美术展优秀奖;1989年,他的版画《潮的失落》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1990年,他的版画《浪迹》获得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93年,他的版画《心花》获得日本国、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他的最有代表性的版画《潮的失落》于2006年入选庆祝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50年50件经典作品。

许钦松 山水版画

 许钦松对版画的热爱,完全是发自肺腑的。我们看到,即便是在他同样取得重要成就的中国画领域中,那种源自于版画艺术的审美精神,对于他在换刀为笔、濡墨挥毫的中国画作品的表现当中,不但不是一种累赘,反而由于来得自然、来得真诚,显得是那样地惬意自得、收放自如。

个个都是铁肩膀   许钦松 版画  1975

这并不是因为他在版画方面的名气大而把读者对他的中国画作品的欣赏引向他的版画艺术的光环,而是因为他确实在不知不觉中,把版画艺术创作的审美经验,渗透到他的艺术生命的所有因素之中。只要了解他的早期艺术活动的读者都知道,不管是早在1988年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举办的许钦松山水画展,或是后来陆续在香港艺苑画廊(1990年)、澳门文化广场(1991年)、广州岭南艺廊(1991年)、加拿大多伦多画廊(1993年)、广东画院(2002年)、广州华艺廊(2004年)等地举办的许钦松山水画展中,他无一例外地流露出把版画艺术的精髓跟中国画创作的精华加以融会贯通的趋势。这一点,非但不显其拙,反而是其最有力量的特点所在。

潮的失落

 许钦松的版画艺术,展示给观众的是一个不平常的世界。他总是善于通过观众似曾相识的场面,展示出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他的重要作品《潮的失落》作于1989年,水印木刻,画面高90厘米,宽69厘米。许钦松在一篇自叙文章中说:“《潮的失落》我是用一种抒情雅致的水印木刻手法,去表现一个不平常的世界:鱼和礁石的命运不相同,由于潮的作用,它们超越了常规的时空观念,任由宿命的安排相逢到一起。画面中很少动态的变化,却充斥着静穆的意味,或者说多了几分禅意。海阔天空、惊涛骇浪的生命旅程,在这里作一次休憩与畅想。礁石被潮水雕琢着,致密的结构逐渐疏散,庞大的躯体也在与潮的搏斗中日渐嶙峋,更多地交与了大海……生命的本质与历程在此坦露无遗。静而拙的画面引发了观者思想上的潮汐,让我们对于生和死的命运又多了一个意趣无穷的角度。”

踩波曲

 如果说在许钦松的“版画艺术”中,有些人看到的是“版画”,那么,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艺术”。不管是他的早期黑白木刻《马克思·忘我地工作》(1982年)、《剪桑枝》(1984年)、《草垛》(1987年)等,或者是他的早期油印木刻《夜风》(1987年),乃至他在历年来的水印木刻《踩波曲》(1982年)、《海峡情思》(1985年)、《浪迹》(1991年)、《心花》(1991年)、《诱惑》(1992年)、《庇护下的小树》(1994年)、《天音》(1996年)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已经超越于“技”的层面,并时刻眷恋着“道”的精神的追求者的内涵。许钦松认为:“美的最高值,并不在于以技巧去炫人耳目,艺术的完满完全融汇于艺术形象之中。”看许钦松的版画作品,令人体会最深的,也正在于此。

 许钦松不仅是出色的版画家,也是出色的中国画家。在他的版画声名最大的时候,曾经有人说他是在用版画养中国画。事实上,当我们回头从更为宏观的高度上审视许钦松的整个艺术世界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与其说许钦松是在用版画养中国画,不如说他是在版画和中国画的双重营养中获得自身艺术境界的提高。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是版画,包括中国画在内的所有的艺术素养,都为许钦松的艺术造诣带来了丰厚的积淀。正如许钦松在版画领域曾经取得的辉煌成绩,他在中国画领域中的收成,不仅远远高于一般人对他的估计,也远远高于他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就像有评论家说的那样,许钦松有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他的艺术作品,或者是抒情的,或者是哲理的,或者是一种隽永的回忆。他往往从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去提炼和升华,一条鱼、一片石、一滴水、一个窗,物我浑融,触景生情,在视觉的感应中获得与读者的心灵共鸣。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