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微观·传统·现代

——张海印象

中国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兼书协主席张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偃师,是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其楷书意气纵横,深厚中见真醇;篆书质朴苍茫,如锥画沙;隶书以灵动洒脱和骨力雄强的行书意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隶”风格;行草书典雅俊逸,曾获全国书展最高奖——“全国奖”。

张海书法赏析

张海为学殚精竭虑,为人真诚厚道。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亲聆了他的一番精彩讲话。其讲话阐幽发微、照古观今,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理性光辉。这种宏观、微观、传统、现代的全方位、多视角、大局面意识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已时过数年,但其中对当代书坛、展览效应的分析以及对影响书法创作的因素、展览评选机制的思考等,都是从实践中来,对当前的书法发展仍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张海认为,对当代书坛创作现状的分析,主要依据全国大型展览来稿和展后作品集及能反映当前创作现状的代表性书家。

张海书法赏析

参加展览,多数作者不论出于何种目的,都会采取各种手段,最终希望能入选直至获奖。研究展览,对各个层面作者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无疑对现代艺术思潮及创作总体走势会有所把握。经过评委集体认真评选的展览,是一个特定时期书坛整体水平的折射。其中不乏力作,但也有一些作品,虽有师承,少有发展,或过分依赖某家某派,或明显带有他人作品的烙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作品不是很多。因此,通过研究展览,可以对自己的作品作细微的调整和深化。另外要研究能反映当前创作现状的代表性书家。他们在书法界占有一席之地,了解书坛各方面的情况,是当前书坛创作的主力,研究他们的创作,可以大致了解当代书坛走势。

张海书法赏析

在展览效应的分析上,张海认为,努力追求新的形式、追求展览效应是当前书法创作应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不论成名的书家或青年作者,都应当不断求新求变,这是创作激情的显示。不变没意义,变得过分张扬,又易空洞。笔法、墨法、章法技巧都要有所变化,要熟中带生,熟后而生,可以收到略脱形骸、偶得超然景象的效果。

张海书法赏析

作为一个青年作者,还要学会借鉴前人。对创作现状,作者不可能在短时间改变,怎么办?要积极适应,选中方向,努力开掘,不能浮躁。浮躁来源于急功近利,来源于经济大潮的冲击,来源于对艺术的浅薄理解。有点功利,无可厚非,但不能急功近利。有志的作者必须沉下去,加强对长处的发扬、对短处的克服,对作品应当深化、补充、丰富。如开始就路数不对,在原来的地方打转转,修修补补,不如另寻艺术风格点燃自己的创作激情。觉得不合适,干脆撒手,不要凑合下去,应当找能发挥自己才能的书体和风格,要扬长避短,不要往一条道上挤。

作为书法创作要练死演活,怎么办?三个字:胆、胆、胆!对影响当前书法创作现状的一些因素,张海说,这里面原因很复杂,有客观,有主观,有大气候,有小气候,概而括之,有四个方面:1.作者,2.评委,3.有权威的评论导向,4.中国书协职能部门的决策。这其中,作者是最主动的因素。你想怎么写,别人管不了,评委管不了。评委也只能根据来稿评选,因而,作者是主动的,评委是被动的。但评委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是否入选、获奖,决定权在评委,他们作出的决定是惟一的、权威的,评委评出的结果是带有导向性的。同时,权威评论家及书协决策也都是影响当前书法创作的因素。

张海说,我们不仅要研究创作,也应了解当今的评选机制。随着书法展览不断深入广泛地开展,评选机制也在逐步完善。因为受场地及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每一件作品都入选。一般来说,经过初评——复评——终评——评奖——复审等程序,好的作品不会漏掉,太差的作品也可能下去,可上可下者也许有运气的因素了。

作为评委,他们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鉴别能力和道德水平,但在这三个方面不会整齐划一地在一条水平线上,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但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差不多,必须有一定的创作实践,有一定的理论修养。作为评委,还应老、中、青三结合。张海不仅是书法家,理论上也有独到之处,而在书法组织上更是戛戛独造,为当代书法艺术的推进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他的组织引领下,以他为中心形成的河南“中原书风”目前已享誉全国。他所组织的一系列赛事在当代书坛都引起了不小的冲击波。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海是真正的“书法活动家”。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