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风格问题是国画欣赏中容易让人陷入误区的一个问题。风格可解释为风度、品格。艺术风格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由于艺术家生活阅历、思维方式、综合修养、个性及艺术趣味、美学取向等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在取材、选用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以及驾驭笔墨的能力等方面也就不同,其作品的风格自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格是成熟的标志、价值的体现。不论在传统中国画的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画坛中,几乎没有一位画家不追求个人风格。或者说,任何一位画家若想为人们所接受、认可,就必须有自己鲜明而独特的绘画风格。因此,我们欣赏中国画的一项重要内容,或者说,衡量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看它有无自己的风格。若有,那么这种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有何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我们应就此做出自己的判断。不过,由于风格问题很复杂,人们在这方面又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我们欣赏时要格外注意。具体应该明确以下三点:

 一、风格是艺术个性,不是随心所欲的花样

 风格乃艺术家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因而人们常说“风格即人”。风格是一种艺术个性,而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花样儿。例如,倪瓒的山水画往往是一河两岸,荒寒冷寂,一片萧瑟。这种绘画风格是由他孤寂凄苦的心灵和超凡脱俗的品格所决定的,而绝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花样儿。后人所说的“倪迂清绝不可攀”,即是这个道理。同样,八大笔下那些造型怪诞、冷眼朝天、落落寡合的鱼、鸟,也是国破家亡后其悲愤心情的折射;石涛笔下那些恣肆纵横、正气弥漫的山水,也是其“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而寄于诗书画”的结果。而与他们几乎同时代的“四王”,就绝不可能形成那样的绘画风格。“四王”的画温柔敦厚、规范典雅,绝不会有八大或石涛笔下那种愤懑、郁勃之气。

 有些画家为求风格、求个性而往往弄些与众不同的花样来充当自己的风格,“忽悠”受众。这种所谓的“风格”,其实只是风格的赝品。这种现象在传统中国画中有,在当代中国画中更多。这是因为当代中国画家极力追求个性。有些人的绘画没有个性,或者说还尚未形成自己的绘画个性,但在急于出名的心理驱使下,便哗众取宠,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花样儿——或随意扭曲所描绘的对象,或制造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或在工具、材质上瞎动脑筋,结果不仅不能如愿,而且还会被人耻笑,正如古人所言:“因奇而求奇,奇未必即得,而牛鬼蛇神之状必呈。”欣赏者一定要分清真风格与伪风格,不要为伪风格所迷惑。

 二、风格是艺术追求,不是固定的模式

 笔者称风格是一种艺术追求,而不是固定的模式,有两重含义。其一,风格不是单一的固定模式,而是画家努力追求的一种艺术面貌(把风格理解为单一的固定模式,其实是望文生义的误解)。在这方面,五代的董源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图画见闻志》中称其“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王维是“南宗”的鼻祖,李思训是“北宗”的开山者。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他们两人的画风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而董源却能融会两者。由此可见,把一位画家的风格简单地理解为某种单一的固定模式是不正确的。画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沈周文徵明都有粗、细两种画法;石涛作画“笔无定姿”,“皆自出己意为之”。若将他们的风格狭隘地界定为某种单一的固定模式,无疑是错误的。当然,他们的画法虽有不同的样式,但却服从于统一的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而这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便是他们的风格。其二,画家画风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演变、逐渐成熟的过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方面的例子也有很多。如齐白石早年擅画工笔仕女,被称为“齐美人”。他描绘的人物精准细腻,绝不亚于宋代院体画。后来,他专攻写意画,形成了清新、质朴、大俗大雅的画风。与齐白石同时代的黄宾虹也是如此。黄宾虹早年的山水画追求荒寒淡泊的意境,作品被称为“白宾虹”。到晚年之后,他追求浑厚华滋的意境,通过“五笔七墨”之法,实现了从“白宾虹”向“黑宾虹”的转变。由此可见,画家的绘画风格是不断变化、逐渐成熟的。然而,有些人将绘画风格曲解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不求变(不思进取)、或不能变(才情有限)、或不敢变(怕不为市场所接受),其绘画面貌在任何时候都一样。这样的“风格”,其实不是风格,而是模式,是与人们追求风格、崇尚风格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三、风格是艺术品质,不是硬贴在表面上的标签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其实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由于现实中的一些复杂原因,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水平不一致甚至完全背离是很常见的。例如,宋徽宗赵佶在治理国家上昏庸无能,然而他的“瘦金体”书法却铁画银钩,极为遒劲,堪称千古一绝。如果我们将人的“气质”、“个性”改为人的“艺术品质”(此处所谓的“艺术品质”,乃人的才情天赋、综合学养、审美眼光、创造精神和表现技能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说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品质与其作品的风格、水平大体一致,有什么样的艺术品质,就有什么样的表现风格的话,就没有太大的毛病了。换言之,风格是艺术品质的具体展现。它虽然表现为外在的视觉形象,但却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和品质。它绝不是从外面硬贴上去的标签,而是从内部生长出来的骨肉。然而,在当代画坛,一些画家的作品并非如此。他们所谓的“风格”,不是自然形成、逐步成熟的,而是随意炮制出来的,或者说是从外面硬贴上去的标签。他们为了标榜自己的作品有那种所谓的“风格”,往往弄一些小玩艺、小花样儿、小伎俩,将其生硬地贴在自己的作品上,并以此作为“风格”的标签。

实际上,这种标签与其作品的艺术品质没有任何关系。对此,欣赏者也要认真分辨。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