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苏州城内有四大禅寺,历史最久远者,当属始建于三国初的东禅寺。明代中期,东禅寺有一位名为“天玑”的禅师,雅好诗文、书画,与吴宽、沈周唐寅文徵明、祝允明、王宠、蔡羽等名流交往密切,东禅寺因此成了当时吴门名士的雅集之地。自然,书画家们也在此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从相关记载得知,沈周、文徵明等人曾多次来到东禅寺,沈周在此作有《蜀葵百合图》、《设色菊花》,文徵明作《东禅寺与蔡九逵同赋》诗:“何处晚凉多,溪堂夜来雨。乔然两青杉,繁阴遽如许。山僧候岩扉,喜听松间履。为破明月团,自汲寒泉煮。”明正德八年(1513)八月十二日,祝允明步月宿于东禅寺,在此用小楷录书了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书付过》、《游沙湖》等名篇,这就是我们这里介绍的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祝允明楷书《东坡记游》卷(右二图均为作品局部)。该卷为纸本,纵13.4厘米,横269.6厘米,款署“癸酉八月十二日步月宿东禅寺书此,枝山祝允明”。

  祝允明五岁能作径尺字,读书一目十行,九岁能诗,时有奇语;于书法一道,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属于较典型的才子类型。才子们在学问方面,往往不用狠下苦功,因为他们悟性极佳,在学习上常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祝允明在学书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家学渊源很深:徐有贞是他的外祖父,他的岳父则是李应祯。祝允明在《怀星堂集》中说:“仆学书苦无积累功,所幸独蒙先人之教,自髫丱以来,绝其令学近时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也。”在这个学书方针的指导下,祝允明早期书法,楷书学钟繇,行书学王羲之。祝允明重题成化丙午六月十七日所临《黄庭经》说:“允明少好学书,于书无所不学。”这“无所不学”,当然指的是晋唐诸帖了。按理说,以祝允明的高才,求得功名并不是件难事。但事实上,他33岁举乡试,后七试礼部而未能如愿,这对于才高气盛的祝允明来说,不啻是一次次的打击。直到正德十年秋,其始出兴宁县任。嘉靖元年(1522),63岁的祝允明迁任应天府通判,故人称“祝京兆”。他在任上约一年,就因病乞归了。祝允明四五十岁前后,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在书法学习上也一改以往而博采众长。这一时期的祝允明书名已盛,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才子”。正德三年中秋,吴中名流三十余人在吴江垂虹桥畔为戴昭饯别,以沈周为首的友人均赋诗相赠附于唐寅画后,由49岁的祝允明题“垂虹别意”引首,祝允明在众人中的书法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在祝允明书法诸体中,以草书最负盛名,成就也最高,其次是小楷书。祝允明与文徵明、王宠有“吴中三才”之谓,而三人均是写小楷的高手。文徵明学“二王”,祝允明、王宠虽然也学“二王”(祝主要学“大王”《黄庭经》),但得力于钟繇更多,面目也很接近。在祝允明《东坡记游》卷书后八年,即正德十六年辛巳的八月二十二日,王宠在清贤堂获观此卷并题写观跋,字体与祝允明书极其相似,如出一辙。

  文、祝、王三人书法,以文徵明对后世影响最大,而当年却是祝允明声望更高。明末时,“允明真迹,江左亦不易购”(清钱谦益《牧斋杂著》)。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这样评价:“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王世贞认为祝允明“真足上配吴兴”,“然吴兴遒而媚,京兆遒而古,似更胜之”(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似更胜之”难说,但“遒而古”却是搔到痒处,祝允明的确是“有明一代小楷书能具晋法者”(清翁方纲语)。此卷书法行笔稳健,结体严谨,通篇一气呵成,毫无懈怠。其中,既有钟繇的古朴、敦厚,又有“大王”的秀美和遒逸,但更多的是以意为之,如惊鸿游龙,徊翔自若。在禅院的虚空环境里书苏东坡的千古名篇,是产生这件心手双畅佳作的重要前提。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