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行(1281-1328),字遵道、文简子,大都(今北京)人。名画家李衎长子。36岁做官,官至黄岩知州,命中书与五品官。仕途不顺,遂辞官,后寻机再入仕,惜死于水患。好友郭界称其:“曲此翰墨手,却作水底眠。”其幼承家学,后师法赵孟頫、鲜于枢诸前辈。工诗文、书画,擅界画,尤擅画古木、竹石、山水。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评价其“画竹石得家学,而妙过之。尤善山水”。其画古木竹石,继承王庭筠、李成、郭熙;山水师董、巨,具有雅淡之趣;画竹继承家法,枝叶挺秀,得写生妙趣,精妙胜于其父。其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古木丛篁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乔松竹石图》、《江行秋晚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竹在我国自古备受青睐,如《诗经·卫风》中就有“瞻彼淇澳,绿竹猗猗”这样优美的句子,东晋的王徽也发出了“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感叹。作为“写竹之圣者”,李士行“画竹石得家学而妙过之”。李士行画竹于写

实中尽得竹之情状,并将尊竹之情融入笔墨中,使作品达到物我难分的境界。

  《竹石图》(见右图)为绢本,水墨,纵170厘米,横92.3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幅左侧自题“蓟丘李士行遵道作”,钤朱文“李氏遵道”;画心左下角有梁清标“棠村审定”白文方印、“蕉琳”朱文方印,右下角有“□□真尚”白文方印、“临雪斋藏”朱文方印。作品构图稳健,重点突出了修竹的高洁之气。山坡下的巨石周围,数株新竹屹立其间。石后,丛篁林立,竹叶飘摇,竹枝丛生。三棵修竹陡然挺立于巨石间,展现出坚韧不拔之态。李士行绘巨石多学董、巨的披麻皴法,用笔浑厚、沉着,连勾带染,用墨浓淡相间,表现出巨石坚硬的质感。他画修竹多继承李衎的画风———用峭利的笔法画竹叶,用笔沉着、稳健,墨色清润、淋漓。竹子的新老、枯荣、高矮、粗细都被他很好地表现出来。对杂草、乱石,他则略加墨笔拖染、点苔。纵观此画,布局平稳,风格苍秀,意境雅逸,颇有古意。

  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载:“荆浩曰:‘成材者,气概高干;不材者,抱节自屈。’”李士行以修竹的高干自比,认为栋梁之才终将担大任。《李遵道墓志铭》中载李士行“志广而材充”,但“无所遇于世”。李士行从小自视甚高,常借绘画抒心胸。《竹石图》中的修竹正是李士行君子品德的象征,正所谓“君子于竹比德焉”。其父李衎《竹谱详录》称:“竹之为物,非草非木,不乱不杂。虽出处不同,盖皆一致。散生者,有长幼之序;丛生者,有父子之亲……其可比于全德君子矣。”

  元代时,士人的社会地位极低。李士行中年因寻求入仕机会而意外身亡,这更加深了官员与归隐文人之间的矛盾。仕途被堵的无奈、愤懑,让文人归隐山林、寄情山水。李士行受李衎《竹谱详录》的影响,试图采用一种折中的办法来弘扬文人士气。竹子高风亮节、石头坚硬难犯,喻示着文人的坚贞、清高。于是,李士行将它们绘入图中,既抒写了自己的胸中逸气,又弘扬了文人士气。

  李士行在创作中将诗歌的神韵、意境和笔墨的意味与自己的隐逸之情做了完美的结合。他崇尚古意,力避粗俗、荒率,使笔墨具有独特的审美取向———一方面受元初名家赵孟頫“书画同源”笔墨精神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南方造化的熏染,用墨笔皴、擦、拖、染,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并借以抒发自己的人生志趣。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说《竹石图》是李士行的代表作。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