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郑板桥书法变革

“心理学研究表明,艺术是个性在社会中的全部生物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最重要的焦点,艺术是在生活最紧张、最重要的关头使人和世界保持平衡的一种方法。”[7]艺术的审美需要总是与社会时局相联系,是社会变革的折射。康乾时期政治上采取了高压政策,用严苛的文字狱镇压异端思想的诞生,满足于“盛世”的现状,所以表现在书法艺术上的就是推崇赵、董风尚,崇尚秀丽平和而泯灭个性之风。而郑板桥在为官时亲眼看见了粉饰太平下的民众真实生活,见识到了封建专治的弊端和社会黑暗面。他意识到政治制度需要进行变革,且此时他也不再为官,在艺术创作上更是可以随性而为,他找到书画作为精神寄托、情感发泄之物。郑板桥长期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状态中,精神十分痛苦,此时秀美典雅、整齐规范的赵、董书法审美已经无法表达他复杂的内心。他突破了传统书画的风格,比起精湛的笔法,他更追求内心世界与精神力量的表现,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孤傲狂怪的性格都融入了笔端。

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而改变了对待书画艺术的态度。上文谈及郑板桥在从文人转变为商人的过程中经受了一番挣扎,但可观的收入与周围开放的环境让他慢慢改变了认识。随着在扬州市场上名气逐渐扩大,上门求书之人也日益增多,鉴于此,郑板桥惊骇世俗地张贴了润格榜: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3]296

他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交易规定:第一,把作品价格同尺幅大小挂钩。第二,只收现金,拒绝以物交换。第三,不接受赊账。此文代表郑板桥形成了十分明确的商业观,已经将书画当成了职业,他所收取的不是人情费,也不光是材料费,而是自己精神劳动的报酬。他把自己在政治上无处施展,得不到认可的才华置于艺术上发挥作用。郑板桥这一做法受到了书家们的竞相效仿,甚至成了后世润格的范本。其次,为了适应艺术发展规律,郑板桥在绘画题材上,选择画竹以表明自己的傲气,正如他夸赞竹子:“竹与石,皆君子也,君子与君子同局。”[1]382用这样的方式来暗示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气节。对于书法,他更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创新,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六分半书占领了当时的扬州书坛。六分半书不局限于某一种书体:“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1]246八分是主体,而后将其他书体融于其中。例如《东坡尺牍中堂》中“异”“鲁”“磨”等字是楷书,“家”“少”“奇”等字是行书,“多”“怪”“讳”等字为草书,特别是第二列的“直以”二字还形成了字组,“出”“得”“谓”等字的字形及用笔流露出明显的八分书形态,在作品中甚至还有古字的出现,例如“和”“字”等。古字的运用源于郑板桥对金石碑刻的取法,他对碑刻带有浓厚的兴趣,能够书写六分半书也证明郑板桥在隶、楷、行、草诸体上都具有一定的创作水准,才能将其和谐地融在一幅作品中。

郑板桥学习了多位书家的八分之后,对于晚明浪漫主义书家评价甚高:

本朝八分,以傅青主为第一,郑谷口次之,万九沙又次之,金寿门、高西园又次之。然此论其后先,非论其工拙也。若论高下,则傅之后为万,万之后为金,总不如穆倩先生古外之古,鼎彝剥蚀千年也。[3]285除了八分书的学习,在作品的章法上,郑板桥大小错落,如“乱石铺街”般的布局也是对晚明书家布局的延续。他曾说:“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1]209六分半书就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探索,展现了其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也凭借着六分半书在扬州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郑板桥之所以会青睐晚明书家,是因为在当时民族仇恨的环境下,怀抱着对现实强烈的反抗心理,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只能在书画艺术上宣泄情感。以徐渭王铎傅山人为代表的书法风格强劲,带有一定的“政治反抗”性。郑板桥与他们感同身受,都处于面对政治、社会的不如意中。其中同以“狂”“怪”闻名且具有风骨的徐渭,郑板桥自然更为欣赏。徐渭在日常生活中亦言行狂放,不媚权贵。仰慕其名而上门索画的官员常常吃闭门羹。这种性格与板桥极为相似,所以在书画上也多受徐渭影响,形成笔法恣肆,线条萦绕,墨色丰富,结体宽博,章法密满之感,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给人震撼。郑板桥甚至特刻闲章“青藤门下牛马走”以表崇敬。

郑板桥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融于笔下,通过对书画艺术的革新来实现人生价值。事实也证明,他的变革形成了鲜明的个人书画风格,无论是所画的竹子还是六分半书都广受扬州市民欢迎,人们争相购买,以至于郑板桥成立了专门的商业运作团队来完成应酬作品。他也成了扬州市场上独树一帜的书家,成了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汉字书法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批准号:22&ZD049]与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书法美学通史(四卷本)”[批准号:21AF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2级博士生)

参考文献:

[1]卞孝萱.郑板桥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204.

[3]卞孝萱,卞岐.郑板桥全集(增补本):第一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4]郑燮.郑板桥文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7.

[5]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03.

[6]郑板桥.郑板桥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7]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365.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