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中国画视域内,主题性绘画的意义和发展历程,揭示主题性绘画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通过审视主题性绘画的历史溯源,更好地理解主题性绘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与变革,进一步讨论主题性绘画传承的“成教化”功能以及其具有“叙事性”的方式展现现实与想象,同时对主题性绘画的当代意义进行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主题性;溯源;成教化;叙事性
主题性创作是中国美术史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关于主题性,20世纪50年代已被关注,20世纪80年代之后风靡学界。“‘主题性’这个词,大概是50年代从苏联美术评论中引进来的……是指有情节的历史题材画、风俗画等。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很模糊,因为绘画都是有主题的,印象派式的风景画,一般的即兴之作,不能说没有主题,即使标榜无主题的抽象画,其实也有主题。朋友们说的主题性绘画,实际上是指那些情节性的,或者是表现了风俗人情的作品。当然,绘画中描写情节和表现风俗人情还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因这类绘画明显不同于纯粹以画面价值取胜的绘画,人们常常把它们归入一个范畴,给予同样看待,常常笼统地把它们说成是‘主题性’的。”[1]。时间来到1999年,历史的使命:21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研讨会的召开,更是将“主题性”绘画的内涵予以明确。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局部)
在关于“主题性”绘画表现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方认为“主题性”绘画需要以表现重大事件与题材为主,“主题性美术主要指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重大社会题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思想内涵的人物画”。[2]23另一方则认为“主题性”绘画旨在突出主题,可以见微知著。陈醉认为“主题性美术是以一个事件或故事的背景为依托创作,情节可有可无,但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却不一定是重大题材,更不一定是现在具有特定内涵的主旋律”。[2]23翟墨从功能角度认为“主题性绘画是具有历史性、叙事性、政治性、歌颂性、纪念性、社会性、伦理性、积极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作品。”[2]23孔新苗认为:“主题性绘画,顾名思义是以鲜明的作品‘主题’设计与表现,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艺术构思。其画面主题、多人物组合的特点类似历史画,但它以更多表现当代生活的事件与形象为特点,而不是如学院历史画那样局限于传统的故事套路;其人物、场景刻画的现实意义手法与19世纪兴起的风俗画有相同处,但它多以表现有社会意义的、历史意义的形象与主题,而区别于风俗画停留于风土人情的小制作。因此,在狭义上,所谓‘主题性’绘画的这个‘主题’,是特指的,即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表现劳动大众的理想生活、典型形象、社会贡献和生活意义。”[3]从这几个角度来说,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主题性绘画是指从政治、历史、叙事、纪念、社会等几个角度出发,去创作表现具有时代烙印的重大事件。
一、主题性绘画历史溯源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主题性绘画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汉代,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还是如壁画、雕塑这样宗教色彩浓重,抑或是具有明确政治意味的画作,都充斥着强烈社会功用的主题创作色彩。艺术的教化功能在汉魏时期就已明确,以艺术图像实现政治宣教的现象逐渐增多,于是帝王肖像、忠臣良将、孝子烈女等题材便成了政德的楷模,同时演变为绘画的主题。像麒麟阁、明光殿、南宫云台、鸿都书院等建筑中的壁画,都是汉代“成教化”作品以绘画作为媒介,将原本抽象的说教具象化,其传播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云台二十八将,麒麟阁功臣图皆是此中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绝对统治地位被动摇,形成了儒、佛、道三方并立天下之格局,但是对于儒家核心文化的推崇,依然体现在绘画的功能上。
《平番得胜图卷》(局部)
在当时,统治阶级曾经多次发起、主持主题创作活动,得以传世的主题性绘画作品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北齐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等。特别是北齐名士“散发裸身之饮的活动”,更是在当时成为被画界所热衷的表现题材,从而使中国传统的绘画增添了这一主题。除了政治宣教的创作以外,以场景再现为主题的绘画,从六朝起也已日趋成型,至唐代大兴。在唐朝,许多历史主题的绘画,如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还有众多的功臣图,都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彰显了帝王文治与武功的政绩。自此以后,文人画蓬勃兴起,而作为政治宣传的主题画则逐渐消失。而文人画的“隐世”“自娱”观与主题性绘画的“社会功能”是对立的,或者说,“文人画”是在无意识地与主题性绘画成为“对台”,从一千多年前伊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近代过渡阶段。
然而,无论面对怎样的变迁,主题性绘画创作从未离开过历史舞台,艺术的教化功能一直在延续。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汴京繁华热闹的表象下,难免有一种粉饰太平之嫌。此外还有起规谏作用的主题作品如《折槛图》《采薇图》等。至明代,以帝王写真、包括像劝谏、行乐等题材的主题创作依然继续出现,同时还有展现明朝万历年间平定甘陕地区外番,记录骚乱史实的《平番得胜图卷》,以及表现明朝沿海地区与倭寇战斗的《抗倭图卷》等。至清代为迎合统治阶级的需求,画家们绘制了众多宏幅巨制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像记录战争胜利的《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表现皇帝巡游的《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以及表现皇帝恩赏的《万树园宴图》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题性绘画的传统被传承下来,其教化功能与场景再现的特点满足了初期国家对于艺术创作的指导方针,通过大众化的改造,实现了中国画主题性作品的快速普及,以艺术的方式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响应政府决策,同时达到宣传的政治目的。至改革开放,主题性绘画的政治宣教色彩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个体和日常生活的关注,通过塑造美学意象,使其具有典型性,使观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当下,伴随中国的迅速崛起,国家形象的建构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成为艺术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开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超高艺术水平的中国画主题性创作作品。而系统梳理中国主题性绘画发展脉络,明晰其历史流变以及即将面对的任务与挑战,对未来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发展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也必定会使得中国画主题性创作散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