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本《晨曲》(82x99cm)1936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是一幅徐悲鸿的画,这幅画的名字叫做《晨曲》。徐悲鸿最擅长画马,但是在1936年(农历丙子年)的肃杀寒风里,他的马几乎都无奈地遁形了。1936年,“七七事变”还没有发生,“八一三事变”也没有发生,但画家敏感的神经已经感受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彻骨的严寒,所以才在画作上简单却明了地题上了“丙子春不至”五个字。也许,在画家那里,春天早就无影无踪了,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开始,中国的春天就已经在慢慢地结束了。

徐悲鸿不擅长在自己的画作上题写长跋,虽然他也认为那将有助于使画作更显古意和雅致,但此处的短跋却恰到好处,充满了悲愤的张力和反抗的铿锵。侵略者的践踏和蹂躏让画家眼中的壮美山河遍布疮痍,一波一波不断袭来的寒意更让他通体生寒。这是一个清冷的早晨,没有阳光,没有炊烟,有的只是漫天的蒙蒙雾气,只是不停地呼啸而过的凄风。树木都还没有发芽,是的,在这样的严寒里,这些树枝根本得不到发芽生叶的温度;土壤也被冻得僵硬,无法吸收到一丁点儿的水分——没有温度和水分,所有的生物都将面临死亡的威胁。

徐悲鸿的画笔截取的只是一点剪影,没有整棵大树的身影,凸现在画面上的只有纵横交错的树枝。老实说,徐悲鸿笔下的树枝的线条和力度根本就无法和他的奔马相比,甚至都有点略显生硬,但却更接近了写实。在这样的缺乏生气的天气里,凌乱的树枝交驳在一起,执着地向外伸展着——没有人知道外面的天空会是什么样的,但伸展就可能接触到别样的世界,蜷曲畏缩只会在寒冷的杀戮中等待死亡的降临。春不至,但不畏寒冷的麻雀们已经来了。

他们坚定地站立在枝头,迎着冷风,勇敢地鸣叫着,勇敢地振动着自己的羽翼。没有美丽的外衣,没有优美的歌喉,麻雀可能是世界上最普通的鸟了,可是它们却能在最寒冷的天气里歌唱出难得的生气。画家其实也是普通人,他的周围也有许多普通人,既然有人要打乱普通的生活,那么普通人也会进行生生不息的反抗和斗争。树枝上的麻雀都很悠闲,或者两两相依,或者三五成群,或者孤身傲立,但它们的距离都不远,都在互相守望,可以在任何时候一起展翅高飞或者群体觅食。这里只是一处场景。树枝还在伸展,无数的麻雀还在不断地聚涌而来。春不至,春将至。这是徐悲鸿70年前的预言。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