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书画艺术网书画赏析2017-06-15 17:1357490
南京博物院所藏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图均为作品局部)为绢本,纵54.7厘米,横1058.7厘米。换算一下来说,这件作品就是半米多宽,十米多长,在当时绝对是巨制!像董其昌这样的人,其作品非王公贵族、高官大僚是无缘得到的。而这些达官贵人的豪宅自然是不用担心作品过大无法张挂的。由此可见,生活环境条件也影响书法的创作。笔者留心了一下,此卷每行为4~5字,也就是说...

南京博物院所藏董其昌米芾《天马赋》卷(图均为作品局部)为绢本,纵54.7厘米,横1058.7厘米。换算一下来说,这件作品就是半米多宽,十米多长,在当时绝对是巨制!像董其昌这样的人,其作品非王公贵族、高官大僚是无缘得到的。而这些达官贵人的豪宅自然是不用担心作品过大无法张挂的。由此可见,生活环境条件也影书法的创作。笔者留心了一下,此卷每行为4~5字,也就是说,每个字基本上都是10厘米见方。这在董氏作品中,属于字形很大的一路。这件作品分行布白疏宕有致,笔意秀润妍美,笔势浑厚老辣。综观作品,开篇四行字字独立,楷意较多,笔墨浓厚;自第五行开始,已经是自我发挥了,枯笔也随之出现,行草成分不断增多,但丝毫没有尖细笔画和过多的连带,从中可以看到董其昌书法雄强的一面。由此想来,历来对董其昌书法的评价不无偏颇之处。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1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2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3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4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5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6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7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8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9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10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11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12张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这件作品其实是意临米芾之作。米芾《天马赋》的真伪争议很大。董氏所临此卷,飘逸潇洒,有原作的成分,更有自己的想法。他在款语中云:“米元章好书,所作《天马赋》行草已见数本,惟擘窠大字卷在长安朱太保希孝家,后为分宜所藏。后入内府,以代侯泊月奉太保,尽从诸勋贵购之,后为李黄中丞所得,余借观摩之。”查阅资料,大多数的临本后款语近似,有的又多出一句两句,如“今又转入金沙子氏矣。吴门有石刻,乃文博士管江西所摹于真迹者,余收为此卷。米元章云:‘小字如大字。’取势为主是也。”因而可知此本乃其中所临之一种。笔者猜想,可能是董氏在不同情境下临摹多遍,喜不自禁,且一遍有一遍的心得。

 老米《天马赋》的很多版本俱不可见。从董氏临作后的跋语来看,董认为他所临的《天马赋》是真的。其实,董其昌对于书画的鉴定有时并不依据史料,而多凭个人感觉,有时甚至情之所至,“信口开河”,因而有些未必是真。董氏书画作品传世较多,仿本、摹本诸赝品也不少。不过就董其昌而言,临摹只是一种名义。他曾经通临《淳化阁帖》,也是如此。多少人的法帖在他手中,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统一为笔墨氤氲的董氏家法。多数人视《天马赋》为伪作,但笔者偶然间有一种不成熟的猜想:是不是米芾曾经就是写过一本《天马赋》,而后人临本甚多,且多传于世,而真本反倒隐匿不见了,恰如《兰亭序》这般?也未尝没有这种可能。如果从形式上看,《天马赋》实从颜鲁公《蔡明远帖》中来,而董与颜之间也确有很深的渊源。确切地说,颜字是董氏大字内力的本源。

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卷 董其昌 米芾 《天马赋》 《蔡明远帖》 《兰亭序》 第13张

 现在学习书法,往往囿于思维定势,画地为牢,认为董其昌书法就是帖学一路。其实,这是康有为等人给董其昌加上的帽子。董其昌已经死了二百多年,如若泉下有知,可能不会认账。还有人甚至说董其昌“断送了帖学”,更是十足的谬论。董其昌一生都在实践“二王”和米芾的审美主张,他只是反对赵孟的一些主张。从他的实践来看,其所经营的仍然是“二王”框架,是顺向继承,不存在反叛、逆向的主张。“馆阁体”的产生,只是后世取法者一味将其书法柔媚的一面放大所致,不能怪罪于董其昌。

 我们常见的董氏书法大多是1厘米大小的字,笔画尖细,有的甚至有些飘忽,因而我们就认为董氏书法“原来如此”。笔者曾在某博物馆见过董氏所书字形比这件《天马赋》还要大的作品,气势之大,几乎可以与王铎相颉颃,与董氏平生多数作品亦有天壤之别。人通常会依自己所见做出有限的判断,正如现今有人说王羲之不会写大字,岂不令人喷饭?寻根究底,大字作品在当时的印刷技术条件下很难复制,故而流布不广。

其实,无论是将董其昌放在“二王”体系中,还是放在米芾体系中,都可以看出他是食古能化、有自己艺术个性的一代大家。这一点才是后人真正要汲取的,而不是他的学谁像谁。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dong-qi-chang-lin-mi-tian-ma-fu-juan.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