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方是一位成长于北京,并受“京味文化”熏陶甚重的国画家。近年来,他创作了一系列北京风情的水墨画,并以此享誉画坛。这些水墨画,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人文情怀。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在绘画上所涉及的题材既有人们司空见惯的市井风情、世俗人物,又有被许多画家不屑一顾的凡人琐事。在社会的转型期(即从农业文明向科技文明转变),许多画家产生了“不适应”与“陌生感”的心境。在怅然若失的体验中,马海方捕捉到了那即将逝去或已不复存在的生活意象和思绪。这萌生、孕育在新旧交替中的复杂体悟,构成了马海方笔下那些怀旧与平实的画面。

马海方/风情画

 怀旧所体现出的忧郁情结与绵长意绪,是艺术美感中的骄子。创作水墨画时,马海方把目光与笔触放在老北京的百姓生活上,并从中追寻积淀深厚的“京味文化”。他笔下的平民百姓、市井人物都在同一主题下获得了生命与尊严。他们诙谐、幽默、乐天、达观,性格极具感染力。从马海方作品那富有韵律的点、线、面中,我们不难体会出画家对逝而不复的生活图景与文化遗迹的怀念与追忆。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画中的人物自然、平实。看得出来,他的怀旧意绪是“发乎情性,出乎自然”的。也许正因为他始终坚持这样的艺术观与艺术原则,所以他的作品才以质朴无华的品格而独树一帜。在对题材进行世俗化与艺术化的处理时,马海方强调的是外部表象与内部本质的和谐统一,所以他没有选取那些震撼、轰动的重大题材,也不追求画面的时尚效果,而是在看似平淡与朴实中,透露出生活本色与人性本色。如《陶然亭里乐子多》(见左下图)、《磨剪子抢菜刀》、《进城》、《清秋》、《遛早儿》等作品,都在平实、散淡中透露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与“京味文化”的醇厚,既灵动,又质朴,令人称赞。

马海方/风情画

 显然,北京的种种世相在马海方的画中是用来表“意”的载体。不难看出,这“意”中还洋溢着当代人的情趣。可以说,他的作品是当代视角与现实美学情调的落脚地。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作品中的平民意识是很明显的。他从平民的角度出发,在众多的平民百姓中汲取创作素材。他不主张人为地设置情节,使其起伏跌宕、大起大落。他主张体察、领悟底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摒弃表现的深度与高度,着重突出广度,力求在广度中展示众生相的复杂与丰富。因此,他提炼出一个题旨———各有各的活法,怎么着都能自得其乐。这里,艺术的平民视角把生活的丰富性简化为日常世俗的表面意义。若细细品味生活,我们不难品出生活的表面意义是深含意韵的。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艺术不仅要展示出所绘人物的生活世界,而且还要弘扬善、抵制恶,注重对整个文化历史和对本色的守望。我们在马海方的北京风情画中解读到的正是这些:《陶然亭里乐子多》中一群知足常乐的老人、《磨刀图》中辛苦而又乐观的老人、《烤白薯》中善良慈祥的卖白薯老人、《卖鸡毛掸子图》中平凡而又自信的老人等,都是平民百姓的缩影。他们虽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没有运筹帷幄的才干,但却拥有自得其乐、天真平实的心态。他们的这种心态,隐含着生活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风情画

 马海方的北京风情系列作品,无疑是当代画坛豪情淡出的文本。他以写实、表现的双重手法描绘了往昔的北京风情,传达了对以往生活的怀念。这里,豪情被淡化,平凡、本色取代了雄心壮志,一切都在从容自然与平心静气中得到传达,并由此延伸出特定的形式、语言与风格。

拒绝豪情的虚假介入,以平静如水的心态与笔调去体会、表现市井人物与世俗生活,这本身就体现出“京味文化”的特质。画家笔下的人物都自觉、从容地连接着“京味文化”的气脉,具有温和亲切、泰然自若的文化风范。

 马海方的作品是个人化的。在创作中,他摒弃思想意识的重压、减缓情感的波动,营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文人画与今日主流绘画的别致情趣———闲适、散淡、自然、平实。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