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籀农简介
周振(?—1954),原名周振昌,字浴尘,号籀农、古如,别署枹道人、老枹、桃蹊下士、 小麋,斋号有枹庐、得半竹堂、三妙音室、留连室等。嘉定(今上海市)人。工汉隶,兼习诸体, 能治印,旁知医理,卒年六十余岁。著有《工余琐记》。鸣社诗人,与郑质庵、吴琴木、童啸秋、 顾景炎、朱屺瞻、钱铸九、高峻等为诗书画友。
二、民国书法及书家概况
研究民国书家,必定绕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民国书法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变革和转型的时 期,这一时期的书法不仅继承传统,还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首先,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白话 文的兴起,传统书法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书法不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书斋艺术,而是开 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与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紧密相连。
周振隶书
其次,展厅竞技也逐渐成为一种新 的潮流,书家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厅中,接受大众评判和欣赏。这种变化让书法从一种小众 艺术变成了一种大众艺术。再次,民国书家往往集翻译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艺术家等 多重身份于一身,书法于他们而言,既参与记事,也参与欣赏,兼具实用性与审美特性。
民国书法审美思想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一是书法家的身份更多重。二是书法家的审美心境在 经历了清代中期以后的碑学思潮后,显得更为包容,形成了碑帖兼容的审美格调。三是书法理论 的生存语境与清代碑学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但由于处于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之中而发生着 观念裂变。
周振书法
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这极大影响了书法家的创作心态。他们大多将书法视为一种实用 的工具,而非纯粹的艺术形式,因此创作时往往带有实用的心态,而非传统的文人雅趣。加之清 早期书坛崇尚董其昌、赵孟頫书法,以阴柔细腻之风为主流。民国书法家则倾向于回归传统,书 法风格趋向于阴柔化。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书法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创作态势,这种局面并非书家有意追求所致, 而是个性的自然流露。这集中体现在融碑于帖、以小字行草书为之的手札、手稿或画家的画款中。 加之如康有为等书法家积极倡导艺术变法,主张艺术应与时俱进,不应局限于传统。又如吴昌硕 等人在书法创作中融入了碑学的元素,使得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自由散漫且略带几分无意识或潜 意识、别有韵味的风格倾向。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独特的书法风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 社会背景和文化变迁。 周振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多面手书法篆刻家。
三、周振书法篆刻及其他
从目前各大拍卖会上以及民间现存周振的书法篆刻作品来看,大致有四类:第一类以对联为 主要形式的隶书作品;第二类是和其他书画家合作的扇面(诸体均有涉猎);第三类是为古籍善 本、金石碑帖和前代绘画所写的题跋或者题签(主要以篆隶为主,落款以草书居多);第四类是 材质各异的印章。下文将分书体作简要例举,揭橥其书法特点:
1.隶书
周振现存书法作品中,隶书作品最多,且风格多样。综而观之,其隶书脱胎于汉隶,又专学 清代陈鸿寿,受其影响最深。陈鸿寿的隶书深受乾嘉学派的影响,同时又崇尚“复古”,故追求 一种历史感和自然的“古意”,在结构、造型和书写上体现出对古人的学习和模仿,尤其是对汉碑版隶书中的“厚、拙”神韵的继承。以行书笔意入隶,结体放纵舒展、体势开张,一派天趣盎 然、古拙疏朗。陈鸿寿隶书虽“狂怪”,但金石气十足,结体造型奇特,笔画圆劲,穿插挪让, 相映成趣。尽管风格创新,但用笔仍守古法,笔笔中锋,力透纸背。因此,陈鸿寿隶书在清代隶 书中占据极高的位置,并对后世的隶书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周振篆书
需要注意的是,从周振现存隶书作品来看,笔路虽明显接近陈鸿寿一类,然规整过之,结体 篆隶融合且更为开张,线质更古厚,字形极尽趣味。试举一例,如其隶书对联“风至山中无不和 畅,月生海上自极高明”(图 1),可见一斑。该联出自《泰山铭》,意思是风吹到山中,无处不在, 且无孔不入,使得山中的一切都显得和畅;月亮从海上升起,明亮照耀四方,展现出智慧和光明, 体现了一种在观赏自然美景时的愉悦心情。
从该作不难看出,周振明显吸收过《泰山铭》用笔和 字形特点,用笔厚重开张,无一虚笔。“风”字造型奇特;“至”字上端作两个昆虫小触角状,甚 是可爱;“中”字上下左右各有一“点”,此种造型甚为少见;“和”字明显取自金文大篆造型;“畅” 字左方右圆,动静相合;“不”“海”字故作上小下大、上缩下放之态;“高”字内部有宽可走马、 密不透风之感;“明”字左半部分,似有意上下颠倒,且其众多隶书作品中“明”均为此结体, 然丝毫不违和,右半部分明显是篆书形态。此外,其隶书作品中,也有学伊秉绶隶书一路的作品, 可见其取法颇广。
青岛书画家王伏盦曾对周氏隶书书法赞赏有加:“居实若虚,谈何容易,前有陈曼生,后有 周籀农,异曲同工之妙。”评价可谓中肯不虚。然而笔者认为,周振隶书虽明面上学陈曼生,在 表达性情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其为“亚杰”新购《晖福寺碑》拓本题隶书签“魏宕昌公晖福 寺碑”,为其代表隶书风格,章草款属“味真书屋藏,老枹题签”。“味真书屋”即钱亚杰(沪上 知名收藏家,吴湖帆挚友)书斋号,该碑拓本极少,因此比较珍贵,跋曰:“之字厪方寸而有气 凌寻丈之概,允称二难。辰在屠维单阏(chán yān)春分前五日,亚杰新购斯本,携来箳楼为书 旧跋于后。籀农。”(图 2)通观《晖福寺碑》,“厪方寸而有气凌寻丈之概”可谓一语见的,也说 明他对该碑有独到的见解和眼光,又可见深有钻研。
此段跋文很简短,写得非常放松,没有拘束,从文字来看,看似简单,实则有很深厚的文学 修养,跋中关于时间的描述仍沿用比较繁复久远的“星岁纪年法”,“屠维”,即天干中“己”的 别称,用以纪年。一作“徒维”。《尔雅·释天》:“(太岁)在己曰屠维。”《淮南子·天文训》:“未 在己曰屠维。”高诱注:“在己,言万物各成其性,故曰屠维。屠,别;维,离也。”“单阏”卯年 的别称,《辞海》十二支中卯的别称,用以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卯曰单阏。”单阏,阴 气尽上之意。此种纪年方式,一般很难懂,书家也很少用,在古籍中却经常出现,是研究古典文 学或史学的人应该熟练掌握的,反观他却能运用自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文学积淀的厚薄。
2.篆书
民国时期的篆书某种程度上是清篆的延续和发展。随着碑学大兴,出土文物更甚,书家有更 多、更好的条件去学习前人书法。从而使得该时期的篆书技法更加精熟,书风更加多样。民国篆 书家还有个特点,就是往往都同时兼擅篆刻,并且多有大家,周振精篆书,擅篆刻,都达到了很 高水平。
从目前可见的周振篆书作品来看,其篆书作品风格主要有邓石如、徐三庚等的面貌。邓石如 篆书打破了“二李”篆书的单一布局,在篆书中融入了隶书的笔法,如提按、折笔、方笔、圆笔 等,使线条变得有生气,同时保持了篆书的婉通之势,更加飘动灵逸、气韵顺畅。邓石如篆书笔 意十足,笔力雄浑,而且笔法多变、结体平正有错落。如其篆书对联“功德既高长在国史,金石 之乐下及臣家”,明显取法邓石如,较之邓石如篆书,此联整体感觉更显安静平和,虽无创新,但也有一定特点。
吴带当风的徐三庚篆书,在笔法上继承了邓石如和吴让之的风格,同时吸收了《天发神谶碑》 的特点,结体上紧下松,自然开张,左右上下对称,圆弧形笔画末笔舒展开张,线条既有圆润的 动感,也有顿挫的意趣,活泼且笔意充足,明显区别于传统小篆追求线条均匀的特点。周振的篆 书作品中也时见徐三庚风格篆书作品,如其篆书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堂(图 3,注:首句“渡 远”误写成“远渡”),然较之徐三庚篆书,用笔更为灵活流转。同时,笔者认为其在线条的处理 上更苍劲有力,金石气更甚。
关于周振篆书,笔者认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其为诸多碑拓善本的题签,如其为王氏藏 《西狭颂》拓本题签,严谨规整,篆隶相融,有自己的想法。再如为味真书屋藏《邓石如篆书心经》题签,金文书写,较之其大幅篆书作品,此签更显才情和个性,此不能不察,观者须见微知 著。
3.行(草)书
书法五体中,当以行(草)书最能表现情绪和性情,也最能反映书者的天赋和才气。周振的 行书多见于与画家合作的扇面及题跋、款中,如其跋佚名《野卉秋鹑图》:“宋人画最不易得,余 家有宋人无款图二帧,此有孔少唐白文,方可知为孔氏故物,右下方有藏印一方,当最前数百年 也,记此时在丁酉(1897),周振题眉。”此段跋文洋洋洒洒小三行,为行书写就,没有刻意追求 形式,从字形来看,不少字别具神韵和趣味,此当属典型的文人书法,从内容来看,也从侧面反 映了其书画鉴赏能力不俗。
周振草书以章草风格最多,多见于与画家合作扇面之上,如与画家花元合作的扇面,一面为 花元所绘蔬果草虫,另一面周振以章草书写(图 4),此作用笔速度较慢(许是因为扇面纸张的缘 故),有一派安静祥和之感,字距均匀,字形方扁端正,也保留了隶书的波磔。前文提到的篆书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堂的落款,也是用章草题写,虽略显锋芒却用笔自如,牵丝连带更为明显, 控笔能力颇强。
4.楷书
周振纯粹的楷书作品笔者目前尚未见,但其不少作品落款和题签中多次使用楷书,如他写给 吴昌硕的隶书对联“老树成行不见日,清流小触即生波”中,款曰“俊卿先生雅政,籀农周振书”, 以魏碑书之;再如题邓石如篆书《心经》拓本签下的落款“味真书屋藏,籀农周振题贉(dàn)” 以标准魏碑书写。此外,还有隶书题任颐 1891 年所作国画《瑞兽》立轴“天禄永昌”,楷书款(图 5):“伯年画逡五十年,辰在上章执徐春,正月元宵日,嘉定周振见而题于幅耑。”寥寥数字,端 庄稳重,足可见其楷书功力。
5.篆刻
民国时期的篆刻艺术整体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创新性、 个性化的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将商周甲骨、金文、秦汉碣石、砖瓦、碑刻、押书等文字大 量用于篆刻创作,篆刻艺术呈现出空前的多元化格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inGuoZhouNongShuFaZhuanKeTanX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