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隶变显得至关重要,它代表了从篆书向隶书的过渡。丛文俊先生指出:“所谓隶变,指与隶书体的产生有着连续发展线索的书体演进现象,它以书写性简化为基本动力,最终导致古今文字形体的根本变革。”在此阶段之后,汉字开始渐渐形成具有独立意义的现今文字,不断地褪去古文字所具有的线条象形意味。
纵观隶变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被称为“草篆”的《散氏盘》,这说明隶变在西周晚期就已经开始孕育了。至战国中期的金文已经大致见隶书的端倪。战国中期的《商鞅錞》是典型的草体铭刻,其字刻制草率,字形近似秦简牍中的手写体式样,这与早期的隶书相似,可视为秦文字“隶变”之先导。战国晚期的《里耶秦简》《青川木牍》《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秦文简牍,西汉中期的隶书简牍湖南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山东临沂银雀山等,都属于发展中的隶书、不成熟的隶书。
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隶书终于在西汉中期得以发展成熟,河北定县八角廊简牍上的隶书用笔左波右折,主笔蚕头燕尾,线条粗细变化,笔势开张,八分取势,是隶书成熟的标志。到了东汉,受到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隶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堪称一场铭石书的盛宴,涌现出《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华山庙碑》等一大批风格多样、艺术水平极高的隶书作品。
诞生在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的《云梦秦简》,很好地反映了隶变这一过程的状况。首先,《云梦秦简》的文字为手写墨迹,因此不仅准确反映了当时的笔迹,还展现了当时的书写风貌,这是许多石刻文字所无法实现的。其次,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下令统一文字,《云梦秦简》中的文字较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普遍流行且认可的文字。最后,《云梦秦简》出土数量众多,书写时间跨度长,因此能够全面展示当时各个时期的书写风格。
一、《云梦秦简》“隶变”现象探究
许慎《说文解字·序》中道:“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秦始皇采用了秦小篆以统一六国文字。与此同时,隶书作为“秦书八体”之一的一种俗体字,也经历了相应的演变和发展。小篆主要被用于统治阶层的文书,例如皇帝的诏书、兵符,以及纪念重要事迹的刻石。而在日常书写中,如政府文件和律令,以及士兵的家信等,简牍隶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秦文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隶变就是对篆书不断进行革新的一个过程,正如《宣和书谱》中所载:“且隶书生于篆,而篆法又祖科斗,推本而言,则字字固有源流,不容妄作。”吴白匋《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一文指出:“无论是小篆还是隶书,两者都是简化秦始皇大统一之前文字的结果。
象形的遗意在小篆中得以保留,然而相比于小篆,隶书进行了更大程度、更为彻底的简化,这是不同点。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可知,‘省改’是相同于‘约易’的。隶书则进一步以笔画符号来对象形字的结构进行破坏,使得象形字不象形。”下面笔者将从《云梦秦简》中挑选出若干典型的文字,通过与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时期的文字进行对照,研究《云梦秦简》“隶变”在偏旁部首以及用笔方面的表现。
(一)化曲为直
如对比表(表 1)第一行的“之”字在《秦公簋》中两边的笔画均由弯曲的线条组成,而在《云梦秦简》中弯曲的线条变成了斜向的直线。第二行的“其”字在《史墙盘》中字形大致是由曲线组成半圆弧,而在《云梦秦简》中则变成了直线组成的正方形。第三行的“不”字两边的曲线在《云梦秦简》中变成了直线。从上面的“之”“其”“不”几个例字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秦篆中的弧线在《云梦秦简》中均以直线代替,这使其更适合快速书写,而且在《云梦秦简》中,因书写快速,笔画变曲为直的现象不在少数。
(二)删繁就简
例如对比表(表 2)第一行的“治”字的三点水,在《峄山刻石》中由曲线组成,比较复杂,而在《云梦秦简》中则变成了相对简洁的三个横向的点。第二行的“则”字在秦篆中左边的“贝”写法较为繁琐,而在《云梦秦简》中“贝”则演变成了今隶。
第三行的“除”字,在李斯所写小篆中,双耳旁较为繁琐,而《云梦秦简》中双耳旁则与今隶相同,书写更为简便。由“治”“则”“除”几个例字演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秦篆中繁多的线条、复杂的结构,在《云梦秦简》中均以简便的字形取代,这使其使用更方便,应用更广泛。
(三)断连转变
例如对比表(表 3)第一行的“是”字在《石鼓文》中下半部分由不相连的线条组成,而在《云梦秦简》中断开的笔画连接了起来。第二行的“相”字在《峄山刻石》中木字旁由断开的弧线连接起来,在《云梦秦简》中由简单相连的直线组成。第三行的“及”字在《石鼓文》中下半部分是由断开的直线组成,而在《云梦秦简》中则是由弯曲且相连的曲线组成。在“是”“相”“及”几个例字中,将原本等距分离的笔画相互连接,使它们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将相同方向的多个笔画合并成一笔,这样笔画不再断开,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连接,从而使书写更加连贯、流畅。
在隶变过程中,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以流畅、连贯为目的而相互连接成一笔的笔画,改变了篆书原本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原则;再者,直接连接各个笔画是用笔上的一大创新。一个字的用笔过程相互之间是有关系的,上一笔的收笔方向、角度、形状等因素会影响下一笔的起笔,同时为下一笔在方向、位置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
(四)出现长笔
例如对比表(表 4)第一行的“百”字在秦篆中字形是纵向长方形的,而《云梦秦简》中因为第一笔的横画被拉长,导致字形演变成了横向为主的字。第二行的“廿”字在《公臣簋》中由于竖向的笔画较长,导致字势整体偏竖长,而在《云梦秦简》中竖向的笔画变短,横向笔画拉长,使得字势整体方扁。第三行的“上”字在《泰山刻石》中纵向笔画长,横向笔画短,在《云梦秦简》中则演变出了超长的横画,最后一横也出现了今隶中的蚕头燕尾。“于”“出”字亦然。在以上“百”“廿”“上”“于”“出”字之中,超长横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篆书字形,从而使得字势由纵势改为横势。
(五)有节奏性
例如对比表(表 5)第一行的“而”字在秦篆中字形是非常“规矩”的,每个部分都是对称且均分的,而到了简牍中则更加强调书写性以及节奏感,增强了“写”的感觉。第二行的“下”字也有同种变化,秦篆中所要求的线条粗细一致,分布均匀,在《云梦秦简》中荡然无存,“门”“令”二字亦然。从上面几个字可以看出,《云梦秦简》,行笔婉转通畅,庄重而不呆板,圆转中仍存筋骨。圆润的起笔以及变换多样的收笔形状,转折处方圆并用,骨气通达。横画重入轻出,略有波挑之意,点画浑厚圆润,与秦篆的法度森严、一丝不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新的审美倾向。
以上几点变化,究其根本是笔法的改变。在隶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最明显的便是文字结构的变化,由以线条为主逐渐演变出了笔画,例如点、横、竖、撇、捺及偏旁部首等的形状改变,还有笔画的省简、合并、曲直变化、字势结构以及章法的变化等。对于隶变的笔法变化,徐利明先生进行了总结:“这种(科斗)形态在春秋战国的手写体中已有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用笔的连贯性增强了,尽管尚未腾出内向贯气形式,但其回互圆转的锋势照应,使书法的用笔速度加速,律动感增强。‘头粗尾细’的科斗意态也相应地显得比较平和了。
尤其是在《望山楚简》等战国简牍中,笔势已明确由纵向转变为横向,并且结构上的变易也说明它正日益摆脱象形的制约,体现着篆书隶变的进程。”经过漫长的演变,《云梦秦简》出现了早期隶书的特点,其用笔拙朴圆浑,仍保留篆书笔法,有些字形结构尚保留篆书的成分,但用笔已经有了明显的波挑和转折动作,结体错落有致,并有篆籀遗韵,有些字形已体现出篆隶之间的转化轨迹。这种篆法隶势、古今结构一应俱全的文字是隶变的初期式样,是不成熟的隶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unMengShuiHuDiQinJianLiBianTa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