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帝嗜晋人书,相继得右军《快雪时晴帖》、大令《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见附图上者为局部),以为稀世之珍,于内廷养心殿西暖阁温室专贮,颜曰“三希堂”。乾隆帝亲书联匾并作《三希堂记》,联曰“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足见这位风雅天子在“观古今”的万机之余,对于书法艺术的挚爱。“三希堂”陈设迄今如故,奇迹般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内府收藏的原生态标本。

 “三希”作者皆琅琊王氏一族。这有力地说明,王氏作为世族,以其卓越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学术号召力,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创作群体,踞为晋代书学的中坚。“三希”之中,《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已由前人指为摹本,唯《伯远帖》公认为真迹,成为晋人法书的标准参照物之一,其年代仅略晚于西晋陆机《平复帖》,弥足珍贵。《伯远帖》引首为乾隆帝亲笔“江左风华”,颇有囊括一代之意。得此揄扬,《伯远帖》的地位更趋煊赫。然而世事无常,随着帖学式微,王珣也遭到了冷落,以至于许多学人只知取法《兰亭序》等“二王”帖,颇不以《伯远帖》为意。事实上,作为晋人真迹,《伯远帖》足骖“二王”,后人若用心师法,必有更多心得。


 王珣字元琳,系晋代重臣王导之孙、王洽之子、右军从子。王珣书法受自家学,面貌与右军小异。玩味《伯远帖》,可以明显感到,其用笔偏于方折,露锋入纸,尽显毫芒,顿挫有力,寓圆于方,斩截峻峭,体势昂扬,颇近魏碑整饬一路,呈现一种凌厉之气,在右军之外,实别开一生面。然而,《伯远帖》通篇又非一味削凿、鼓努作态,以致形成偏锋的笔病,而是善于提转,变换有方,搭接巧妙,细致安详,疾徐合度,流畅悠扬,正如古人高度称誉的“如绵裹针”,刚柔相济,以妍雅为宗,始终能不失家法。由此不难想见,魏晋各派,其法同源,万变而不失其宗。后世碑学末流,视而不见,每以断烂支离为能事,专以劖剔剜刻为指归,实为本末倒置。启功先生论书,有“半生师笔不师刀”之语,可谓一语中的、发人深省。

 《阁帖》第二卷刻有王珣《三月帖》(见附图下者)四行草书,历来以为真迹。与《伯远帖》两相对照,可以看出,《三月帖》草书精整纯熟,用笔灵活多变又中乎规矩,与右军风格相类而略显朴拙;《伯远帖》与之略异,可知亦正处于行书创作的探索期。两帖所呈现的气息可以互为印证。

  《伯远帖》堪称“二王”股肱。我们推崇以“二王”法书为主体的《淳化阁帖》,不应忘记《伯远帖》的突出成就和应有地位。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