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千字文》局部

《食鱼帖》

关于《大草千字文》

  《大草千字文》有三个版本:绿天庵本、群玉堂本、西安本。绿天庵本刻于长沙绿天庵。群玉堂本出自宋韩

  胄选辑、向若水摹勒的《群玉堂帖》。《群玉堂帖》原名《阅古楼帖》。宋开禧年间(1205-1207),

韩氏死罪籍没,此帖原石入内府,宋嘉定三年(1210)改名为《群玉堂帖》。全帖十卷,卷四为怀素《大草千字文》,今为美国安思远收藏。西安本由西安知府余子俊于明成化六年(1470)摹刻于西安碑林。

  绿天庵本《大草千字文》在长沙问世时为公元769年。这个时候,怀素32岁。一年前,他已远走他乡,去长安寻师访友。这两个事件,人、事天各一方,没有更多的资料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这本《大草千字文》是不是怀素的作品呢?

  从风格上看,这本《大草千字文》,字形内敛,结体简练,草法纯熟,用笔老到。而公元768年至772年之间怀素写于长安的《律公帖》和《藏真帖》,开头几行字字独立,然后越写越草,行草兼半,草法和连写技巧还不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中锋运笔、线条明朗、笔路清晰、字形开张的特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和《大草千字文》的笔法相比,前者肥润、字形趋扁,后者清秀、字形趋长,风格上显然有很大的不同。

  其实,公元769年的时候,怀素三十岁出头,他的草书还不到完全成熟的地步。在礼部侍郎张谓的引导下,他选择了去长安见大世面,拜访名师,提高水平。那时候的怀素,如饥似渴地求教高人,以提高自己的技艺。直到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怀素才开始创作《自叙帖》。他在长安时得到了许多名士的鼓励和指导。他在《自叙帖》中写道:“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又记曰:“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他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张旭的亲自指导,“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同时,怀素也是谦虚的。他觉得指点他书法的人“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因此,公元769年于长沙问世的《大草千字文》很可能是当时的一个草书范本,而并非怀素的手笔,只是后人把不知名的草书作品都归到怀素的名下罢了。

  关于《食鱼帖》的创作年代

  据熊飞先生《怀素食鱼帖作年考》一文的考证,唐大历九年(774)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圆寂,该寺举行隆重的功德大会,怀素当年因身体孱弱不能到会,故书《食鱼帖》回复朋友的邀请。

  读帖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公元774年怀素37岁,就称自己为“老僧”?似乎不妥。据考,怀素公元768年到772年间在长安活动,当时他不超过35岁。由于酗酒,他可能患有胃痛和脚部痛风之类的痛症。他在写给律公的文字中说:“贫道频患脚气,异常忧闷也……”文中两次称自己为“贫道”,而不是“老僧”。

  颜真卿772年九月至777年十二月在湖州刺史任上。去湖州上任之前,他将母亲殷夫人的灵柩从洛阳迁到凤栖县(今属西安)安葬。而这时候,怀素也从长安回南方路过洛阳。一次偶然的机会,二人相见,怀素求教笔法,《藏真帖》就是怀素这个时候的笔迹。公元774年前后,怀素游南岳衡山,写下了《寄衡岳僧》一诗。公元775年前后,怀素到湖州访亲会友,颜真卿这时在湖州刺史任上。怀素的从父钱起当时也在湖州任职,有《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一诗。

  从这些文字记载来看,公元772年怀素离开长安经洛阳回了南方,没有再去长安,所以怀素写《食鱼帖》应该不是公元774年,而仅有的可能是公元793年以后。这次他是受朋友之托再一次来到长安,为的是要完成《圣母帖》的创作。这个时候的怀素已经是56岁的老人,且“久病不能多书”,“当得扶羸也”。“羸”有瘦弱、凋零、衰败的意思。可以想象,当时的怀素腿脚已经很不方便,一副老态龙钟要人扶的样子。朋友们邀请他参加“兴善之会”,他理所当然地可以称自己是“老僧”了。

  比照写于公元772年前后的《律公帖》和《食鱼帖》:前帖先行书后草书,草法并不完全成熟;后帖通篇草法娴熟、结体简练、线条流畅,完全没有了行书的踪影。细细品读,两帖的技法熟练程度不同,文中自称不同,可以看出“人老书老”的变化。因而,两帖的书写应该是相隔有年的。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