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以高明的乐谱为练习曲,美术家以自然景物和人体作为写生、素描对象,书法家以传统碑帖作为临摹范本。可见,任何艺术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能和手法。学习书法,临帖就是学音乐的练谱子,练指法,练法度,练力度。由此日复一日的锤炼,方可功到自然成。 

颜真卿《争座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

颜真卿《争座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

颜真卿《争座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

    那么,如何临贴(练功),窃以为做什么事不必刻意,顺其自然是最高境界,顺其自然讲的一个“顺”字,顺着自己的秉赋和爱好,顺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人生、面对艺术。临帖是一生一世的课业,并非临字,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练功。是锤炼如何驾驭毛笔功能之功力。所以说不可间断。清人姚孟起《字学忆参》云:“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业始入神”。又云:“冷看古人用笔,不贵多写,贵无间断。”临帖要像读书分析课文段落、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那样,去分析碑帖中用笔的意图和方法。特别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等基本笔画中提按力度大小,转换笔锋灵活度和点画形质等。体味其用笔方法、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有如传统医学号脉之望闻问切,切中碑帖的用笔、结字、墨色、章法诸方面因素的脉络,品味其中,奥妙无穷。

颜真卿《争座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局部

    以临颜真卿《争座位帖》为例,第一,寻找其共鸣点,临古人之迹,首要临古人之心。在某一音震碰撞的同时,悠然产生共鸣,在各自的心灵中形成回响。那么当你临起帖时就会感觉到与碑帖的亲近感,由此,在临帖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了许多。因为作者的好恶,秉性与读者有一种默契点和共同点。颜真卿秉性刚直,正气凛然,在他挥洒自如的迹象中正合其字体正雅,圆劲苍古,正是这种特点也是我所需要的艺术追求和人格魅力。如“末”,落笔气势非凡,迳直自右运笔,与下面的横画气息相通,竖画沉稳深厚,挺拔凌云,最后两笔顾盼生姿,笔势相连,悠然隽永。“诚”,言字旁一小点力量较强,下面两画笔力直透纸背,右偏旁“戈”的第二笔可谓健笔凌云,笔锋循迹而回得势写撇,然后居高临下,点睛似地写出最后一点。“固”字,左竖流畅,顺势落笔,包围框宽绰大度,中间“古”偏上右,最后一画与竖钩交叉撇出,铿锵有力,等等。纵观其字,疏密关系处理的非常自然得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如果用政治家的眼光审视颜体,一个字的疆域扩展到了极限,占足了四面八方。难怪评论家冠以笔力弥满雄伟肃穆,凝练冲和,阔展畅达,明快洒脱,有篆籀气。在艺术上有“篆籀气”是一种最高赞赏。 

颜真卿《争座位帖》上海图书馆藏南宋关中本

    培养审美情趣。《民歌乐府》“陌上桑”诗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上数句,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见到罗敷后的神情动作,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情趣,从侧面烘托出了罗敷惊人之美。由此可见,一帖在前,妍妙满目,赏悦之心为之动,临习之情因之起。这时临帖的感觉从用笔、结字、章法诸方面准确度自然会高。否则,为临而临,迫促其事,终难奏效。

    第三,培养审美能力。清代傅山《霜红龛集》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强调“宁拙毋巧”的艺术观点,在书法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书法创作和审美意识的重要标准。倘若不假思索地摹仿追求,则易误丑为美而学,误美为丑而弃。正如黄山谷云:“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多得其丑恶处。”艺术需要真善美,更需要一双慧眼,辨别真假,辨别良莠。

电视小品《卖拐》,本来很正常的人被“忽悠”成拐子,这一笑话又一次反衬出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遗丑返美。临之无弊,创则有方。

    第四,锤炼精熟的手腕技巧。技巧是“心灵”和“心恒”搭起的独木桥,只有勤奋和甘于辛苦、甘于寂寞、持之以恒的人,才能搭乘诺亚方舟到达彼岸,别无他途。然而,一味地临帖也只能成为书匠。所以说我们只有把和古人对话的日日夜夜,年年月月,及得失、经验、积累、过滤、整理、总结成册,才能厚积而薄发。效古贤在风和日丽、碧波荡漾,琴韵悠扬的亭台楼阁,感时代之超越,人物之风流;慨富贵豪华与贫穷窘迫之差异,叹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于是乎,吾不得不感慨系之矣,亦将有感于斯文。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