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詹建俊(油画) 靳尚谊

       詹建俊,1931年生,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本科生毕业,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系研究生毕业。1957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现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待客的精美茶具,可见生活的精致。从排列整齐的书架,转瞬取到所需,可见生活的有序。雪白的座椅,整洁的空间,可见画家纤尘不染的心境。

  在画板上,色彩、线条同样被詹建俊运用得有条不紊,手中的画笔好象一支指挥棒,谱写出动人的乐章。

  贝多芬、肖邦、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京剧、评弹、单弦、京韵大鼓,这些都是詹建俊取之不

竭的艺术营养,给了他将艺术融会贯通的悟性。

  詹建俊将自己的绘画归纳为“意”、“气”、“情”、“韵”四点。

  所谓“意”,指创作的构思立意。他希望作品“赞颂人间至美的一切,并使潜藏于平凡中的伟大、隐没暗淡里的光明,都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出来,以它美好的精神力量启迪人们的心灵”。

  所谓“气”,是绘画的气势、气韵。谢赫“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绘画第一要义,这与詹建俊在艺术精神所追求、在笔下所显现的雄远之气相谙合。

  所谓“情”,是指作品所表达、蕴含的情感。詹建俊说,“若以抒情与叙事相比,我更倾向于抒情”。他的作品蕴含的情感是强烈和明朗的。他不是悲苦、晦涩情感的表现者,更不是焦虑、矛盾、分裂、绝望情绪的解剖者,“我不倾向于过多的朴拙与苦涩,可能也不善于表现丑中之美,尽管我深知它会产生异常巨大的感染力,但是,我以为自己不合适。”

  所谓“韵”,是指作品的韵味。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詹建俊习惯以表述音乐效果的语言表述自己作品的视觉效果。他的作品确实具有突出的、即使是不熟悉音乐的观者也能感受到的韵律感。这是由画面色彩、线条、明暗的强弱变化分布构成的。詹建俊的音乐感觉、音乐素养加强了他对绘画节奏、韵律的感受和调遣的机能。

  绘画艺术是要感染人的,它应该用自己的全部手段去征服观众的心,特别是油画,应充分发挥它那色彩、线条和构图的主动作用,以画面的全部魅力去激动观众,就像音乐以它的音调、节奏和旋律去激动听众一样,使观众从中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美感享受。詹建俊认为从这一点而言,美术的性质和音乐是相近的,它们都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为特点,而不是直接理智的教育。它是利用感染而不是说教,是通过表情,而不是言词,因而不同于戏剧和文学,它不擅长于讲故事。绘画离开了情绪,离开了表情,离开了气氛意境就失去了它的艺术作用。哪怕只画一根线条、一块顔色,也都有它的“表情”,这是绘画的天性。

  绘画这种表现情绪的能力,和人们感受它的状况与人们欣赏音乐的过程类似,在音乐的欣赏中人们依据生活中的听觉经验,和视觉经验相互转换联想,把不同的音调、节奏和旋律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空间上的形式或感情。一个单一音调的平行进展,就像一条线在画的平行伸延,一个旋律进行中的快慢强弱,也可转化为一根线条变化的紧疏浓淡,所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在无声的绘画面前,画家常常可以感到形象的声音,好像听到大海的咆哮或树叶间细语的清风,难怪人们说,绘画是一种彩色的音乐。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情绪常伴着想像的音乐产生。例如在《高原的歌》中,詹建俊感到的主要乐音是木管乐器的演奏,因此凡是画面棱角太利的地方他都感到不调和,所以尽量放弱笔触,追求柔和。在《狼牙山五壮士》里,感到的是定音鼓的擂打与整个乐队的奏呜。

  绘画同音乐一样都有着唤起情绪使人感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使绘画的抽象形式具有了相对独立的表现意义。詹建俊在创作中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努力在线条和黑白的组织、色彩的关系以及形态的构成等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它们的广泛的表现可能,让一幅幅彩色的画唱出了心中“彩色的歌”。

冬雪(油画)詹建俊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