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的中国社会面对着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这使得20世纪的中国画实践面临着“古”与“今”、“中”与“外”的碰撞。沈耀初立足于中国传统笔墨所进行的中国画水墨实践,为后人在中国画的创新上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笔者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乡土”文化的滋养,由学诸大家到学诸自然,最终达到自然表露自家风貌的境界。故此,称其为“乡土画家”再贴切不过。沈耀初 梅石图 134×6...
近现代的中国社会面对着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这使得20世纪的中国画实践面临着“古”与“今”、“中”与“外”的碰撞。沈耀初立足于中国传统笔墨所进行的中国画水墨实践,为后人在中国画的创新上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笔者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乡土”文化的滋养,由学诸大家到学诸自然,最终达到自然表露自家风貌的境界。故此,称其为“乡土画家”再贴切不过。
沈耀初 梅石图 134×69cm 1977年 沈耀初美术馆藏
笔者认为,对画家的艺术成就研究时,应将他们置于其所处的文化场域中,从他们汲取艺术灵感的文化环境中追寻他们创作的线索。本文旨在探讨沈耀初先生所处的文化场域的“乡土性”,以及其受“乡土性”文化场域的影响。
泥土中生长的艺术哲学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言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老书中的种种论述都说明了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为基础而构建的独属于中国广大基层社会的“乡土”文化,与厚重的土地是无法分割的,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沈耀初先生出生于福建最南端诏安县城城南的仕渡村,祖辈父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出身正是最基层的乡村,从生命伊始便与“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观沈老一生的生活轨迹,都与“乡土”有紧密的联系,沈老自然明白“土”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对沈老来说,“乡土”文化才是“千里河山所孕育的中国艺术精神”,这正是他的立足之本、灵感之源,也是他为何视传统为“血统”,将传统看作是“源头活水”是“根本”的原因。这样,当他提出“中国画可以变,但必须永远是中国画,决不能变成西洋画或东洋画”的画论时也就容易解释了。
观沈老的作画题材,大都是寻常所见的花鸟虫鱼、家禽家畜、蔬果花卉。也正是长期的“乡土”生活,培养起了沈老朴素的“乡土”趣味。正是因为“乡土”文化的影响,使其在艺术实践中能够做到宁静淡泊、无为而为,正如他在《学画自述》中所说:“欲出古人,达到新的创意,真是谈何容易?我从不主张盲目求变,而是顺诸学养、意识,逐渐求变,以达至自然表露自家风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