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纤纤曲有情 我思红袖斜阳渡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先生,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龙梭仙客、三朝老民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博学多才,在书画、诗词、鉴赏诸方面都堪称大家。清乾隆元年(1736),受浙江省归安县县令裘思芹(鲁青)的荐举,他到京都应选博学鸿词科,但未被选中。此后,他四处游历,以卖画为生。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尤工墨梅,是“扬州八怪”之首。

 到“扬州八怪”时,文人画已成为画家表达个人思想、传达笔墨意趣的载体。“扬州八怪”虽脱化于白阳、青藤、八大、石涛,但已不注重造型了。他们更着意于书法用笔和笔墨趣味,开了“画气不画形”(吴昌硕语)的先声。“扬州八怪”以前的画家说自己的画是“文人画”,多是为遮蔽自己造型之短;而自“扬州八怪”始,已不再以此为短,甚至把这种短处夸大到极致,使其成为自己绘画的特色。“扬州八怪”在创作中突出强调书法用笔的长处,并配以诗文题跋。书法用笔和诗文题跋成为“扬州八怪”式的笔墨符号。金农是“扬州八怪”的代表。我们欣赏的这幅金农《采菱图》(见右图)可能是小品的缘故,所以少了些许生拙与放逸,多了几分清丽与秀雅。

金农《采菱图》纵26.2厘米,横3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这幅《采菱图》选自金农《山水人物图册十二开》,纸本设色,纵26.2厘米,横3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描绘的是这样一种景象:秋日的湖州水乡,菱角已成熟,人们驾着小舟纷纷到水中采菱。画中所绘景物极为简单。一抹若隐若现的远山,颜色明亮干净,让人领略到碧空如洗、秋高气爽的意韵。一带沙丘在湖水中延伸开来。空阔的湖面上,采菱的人们驾着几只小船在簇簇碧绿的青萍间竞相划动,犹如蝴蝶穿梭于花丛之中。画中人物衣着色彩鲜亮,这样不仅突出了画面的主体,而且还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

 画面上方有一大段题跋,占据了画面近1/5的面积,而且字体较大。这种处理方式,不但没有让简约、疏朗的画面变得压抑、阻塞,相反让画面更加高雅别致、自然质朴。跋文云:“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头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此诗余题赵承旨《采菱图》之作也。清夏无事,画以遣兴,又书此诗,奉寄高流一笑。曲江外史记于广陵僧舍。”下钤“古泉”印。图右下方还钤有“虚斋审定”一印,可见此图曾被收藏家庞莱臣收藏。

 金农在《山水人物图册十二开》第二开中记有创作时间:“乾隆二十四年。”此即1759年。这一年,金农73岁,艺术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既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又有较高的书法功力,在绘画创作上,能做到“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秦祖永语)。《采菱图》虽然只是一件小品,但精湛的笔墨技巧和大胆的构图却带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意韵高远的感受。

 对于金农,当代画家范曾有自己另类的解读:“美术史的论说家,恐怕纸上谈兵的居多,于是,在辨别薇甘菊和芳草时,难免失误。‘扬州画派’中的金农显然是个愚不可及的笨家伙。他那排列如算子的黑漆书,还可看吗?他那几枝横七竖八的梅花,气韵何在?不少人说,这叫‘拙’,而且将金农列为‘扬州八怪’之首,显然是怕别人说自己悟性不高,其间不乏故弄玄虚的企图。

我看‘扬州八怪’之首的位置,还是应该留给郑板桥,而不属金农这个笨人。”看了范曾的这段话,笔者疑惑不已:不知是近三百年来的美术史家和书画鉴赏家们误读了金农,还是范曾误读了这位古人。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