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局部

 一、关于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的创作地点

  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开头见“沙门怀素书”,结尾有“大历戊午秋九月望日时在雁荡精舍”落款。查大历丁巳年为公元777年,大历戊午年为公元778年。怀素的《自叙帖》写于大历丁巳冬十月,《四十二章经》写于大历戊午秋九月,两者相距不到一年时间。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四十二章经》前言中说:“《四十二章经》写于大历戊午年,为唐代宗十三年(公元778年),是怀素迁移京兆后在雁荡精舍(精行者所居)的写经作品。”那么,这里提到的“京兆”是什么地方?据查,京兆府为中国古代政区名,唐开元元年(713)以雍州改置,领23县,辖区以今西安市为中心,东至渭南市,西至武功,南至户县,北至铜川,治所在京城长安。那么,这里提到的“雁荡精舍”又是什么地方?据查,长安历史上见于著录的只有“大雁塔”、“小雁塔”,古地图、古街道从来没有用过“雁荡”这个名,更没有“雁荡精舍”这个名。倒是现在的浙江温州有风景名胜“雁荡山”,但“雁荡山”又是什么时候得名的?沈括(1031-1095)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四月间实地考察了位于浙江温州的著名景区雁荡山。下面是他当时所做考察笔记中的一段: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

  风景名胜通常引以为据的应是重要人物的活动轨迹,并且要有文字、实物为证。据唐初编撰的《隋书·地理志》记载,雁荡山在唐以前称芙蓉山。全唐诗编贯休诗52卷,其中第12卷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雁荡山”究竟是不是根据他的诗来命名的呢?如果是,那么“雁荡”这个地名的出现,至少是公元852年以后的事。如果按照沈括的说法,则是北宋祥符(1008-1016)以后的事了。

  怀素(737-799?)生活在唐朝中期,主要活动与书法相关。据史料记载,公元768年至772年间,他生活在长安。这段时间写的《律公帖》中有“贫道频患脚气……不然客舍非常之忧耳……”句,称自己的住所为“客舍”而不是“精舍”。公元773年以后,他经洛阳回到南方,《寄衡岳僧》诗证明他于774年前后到过南岳衡山。他于公元777年创作《自叙帖》,而次年是否去过浙江温州雁荡山,则没有文字资料可查。   

    唐中期还未有“雁荡”这个地名,当然也就不存在“雁荡精舍”了;说怀素于公元778年在京兆长安“雁荡精舍”书写《四十二章经》,显然是有问题的了。如果按照沈括所言“西域书”的说法,或许浙江温州雁荡山中有个“雁荡精舍”,怀素云游时住过这个“精舍”也说不定,但是找不到史料记载。(上两图为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首尾部分)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