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号钦山,祖籍河中(今 山西永济县),祖父、伯父、父亲、 兄弟均为南宋画院专职画家。像这样一门数代均以绘画擅长而且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不仅在宋代,就是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也是极为罕见 的。他对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很 擅长,而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他在光宗、宁宗年间任“画院待诏”, 相当于皇家美协会员了,极受统治者的赏识。人们通常把他与李唐、 刘松年、夏圭联系在一起,合称“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师从李唐, 下笔严整凝重,皴法创大斧劈,并 发展“长大斧劈”,表现峭耸崔嵬的山峰极为恰当 ;构图上一改唐宋以来全景式章法范式,采用边角式, 或峭峰直上不见顶、或绝壁垂下不见根、或近山参天、或远山无底的大胆处理,强调云水浩渺的虚化感, 这是他独到的艺术处理。他的“马 一角”,被史论家认为反映了南宋偏安的残山剩水。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引诗跋曰 :“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 ;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这种解释,是欠公允的。
《踏歇图》,绢本,水墨谈设色, 192.5×111cm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局部
宋代绘画是在中国宋代期间的绘画作品,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宋代,绘画上摆脱了柔靡浮华的皇室题材,开始描绘民间的世俗生活, 关注身边的世人情怀。即使如许多过去富丽堂皇的宫廷题材,也都因为放下架子摆平心态,而有了风俗画的笔调。南宋人心中够委屈了吧, 民人该咋的还咋的,并且还是能画出歌舞升平气象的风情画来。
《踏歇图》,绢本,水墨谈设色, 192.5×111cm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马远的这件《踏歌图》,就是 这样一幅场景 :崇山峻岭中,潺小溪旁,清静深秀的山湾里, 几个老农三三两两地乘着酒意踏歌而行。踏歌,是唐宋时期民间的一种自娱自乐形式。唐代诗人李白有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宋人描绘如此场景的就更多了,如王安石便写道 :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再如李笃房吟踏歌的诗句 “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张武子诗“帖帖平湖印晚天, 踏歌游女绵相牵”等。类似现代 “踢踏舞”的样式,在那时竟这般流行!这是一种简便的娱乐形式, 情绪所至,兴致所至,“歌之不足, 舞之蹈之”——单纯朴素的古人, 就是用这种稚拙的身体语言传达 心情,表达情意。
《踏歇图》,绢本,水墨谈设色, 192.5×111cm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局部
画上有六人,四位舞者 :走上田埂中央的老者手持短杖,胡须花白,正回首相呼,似与后面三人对歌 ;踏上石桥者正双手合拍,左右摇摆着蹬足踏歌 ;身后一男子唯恐其跌落,赶紧抓住他的腰带,用手相扶。后面老者肩上挑一个葫芦, 点明情节 :醉态,醉意蒙的踏歌之行更显得优哉游哉。前面两人是来接应的妇人与童子,看到醉态可掬的四人也无可奈何,只以举手引路示意。
《踏歇图》,绢本,水墨谈设色, 192.5×111cm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局部
马远,是擅长山水画的画家, 善用大斧劈皴法,毛笔干淡墨侧锋落下,似砍斫般的笔触拖得很长, 表现硬朗方折的山石较为有力。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语言,马远与夏圭的皴法是一个贡献。马远夏圭作山水画多作边角之境,画风挺拔峻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 这件《踏歌图》却是全景式之作, 不过中间以空白相隔,又以柳树相连,出人意料却不突兀 ;上下两端隐在云雾中的部分被渲染得虚幻缥缈,极见清幽神秘,看得出是画家于生活中观察体悟所得。水,被隐成了几折,从远处断续淌来,组成 画面柔软弯曲的符号,显出阴性之美 ;跌下山石穿过石桥的水口,画 出几声叮咚,似在为踏歌人和声伴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en-lai-yi-pin-ma-yuan-de-ta-ge-t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