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云:“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这虽然是就楷、行书所讲,但每读北京师范大学倪文东教授的书法,我便会想起孙过庭此言。这当然是倪先生敢求创变的艺术理念与追求给我的印象太鲜明、太深刻使然了!

倪文东书法

 倪文东1957年出生于陕西,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本科毕业后即留校从事书法教学工作,2001年移师北京任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于2006年被聘为北京人文大学书画艺术学院院长,成为书法学科带头人)。近三十年来,他一心扑在大学书法教育事业上,坚持书法教育、创作、研究数管齐下。无论是哪个方面,他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诸如先后出版了35种专著、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策划和组织了“20世纪陕西书法大展”等诸多在当代书坛有影响的艺术活动、在全国书法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多篇书论文章等等。正是基于建树如此之多,他成为中国书协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书协首届“兰亭奖”教育系列评委。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谈他的书法创作,而且仅仅聚焦他的篆书和隶书创作。

 很多朋友知道,作为一位从事大学教育的书法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指导,必须正、草、隶、篆、行诸体皆通。对此,倪教授当然做到了。不仅如此,他在篆、隶书创作上凸显出来的鲜明风格也早已为当代书坛所瞩目。

 概括地讲,篆、隶均为静态一系。而倪氏篆、隶,恰恰能破静为动、独树一帜。他的篆、隶书法有如行草书那般的行云流水,洒洒落落,仪态万千。

草书横幅/275×40cm

 先把镜头对准他的篆书。细察倪氏的篆书作品,可见其笔法、字法、章法布局等多以金文、石鼓为基,复参照甲骨、缪篆、汉篆和秦篆等,雄奇古拙;又撷取李斯、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徐三庚等篆书大家的笔墨情趣,挥洒灵便。在我看来,他已完全进入到东坡先生所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创作境界,圆融、宽博、挺拔之气和豪迈、洒脱、跃动之势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已跃然纸上。

 倪文东之所以有如此胆识,敢与当下固守李斯、李阳冰工稳一脉的作篆时风拉开距离,我想,大概就在于他在多年的探索中掌握了篆书的各种形态,并在求其和谐之美与灵动之趣上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

 非常有意思的是,倪先生一方面主张“把经典功夫下够”,强调营造自己的“书法根据地”,另一方面又高扬“传统艺术要在时代语境下进行思路创新”的大旗,断言那种横平竖直的浅层次的“规范”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多元激荡的审美需求,必须大胆探索和勇于整合各种艺术元素,创作出符合更高审美要求的艺术佳作。

 其实,倪君的“两大主张”非但不相悖,实则相辅相成。一来根基牢固方可言创新,二是“传统也并非是一个单一、固定和死板的概念”,有其“相对而言”的一面。他比较喜爱的一方印章“无常师”,应该能道出他广泛取法的开阔思维。他这样总结他的从艺体验:“临摹要深要细,要有古无我;创作要目空一切,唯我独尊,在驾驭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学养积淀和个性才情。”

 再来看倪文东的隶书。应该说他的隶书更具倪氏自家风格。我以为有两大特点十分鲜明:一曰气息浓郁;二曰韵味高古。

 细观之,其隶书在揣摩《石门》、《西狭》、《张迁》和《封龙山》、《好大王》等碑的基础上,将篆书之笔法、隶书之结体以及篆刻之刀笔意趣统摄一体,不计工拙,唯求变化。譬如,提按之间不恪守蚕头燕尾之“通则”,分行布白也不照搬汉隶端庄匀称之仪态,仅凭借自己对自然、艺术乃至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伸缩揖让,大收大放,疏密欹正,大开大合。

 原来,他把诸多经典汉碑中的自由率意之作化为我用,并与自己豁达豪迈的性情进行了融合嫁接。这其中还包括对现当代大家陆维钊、胡小石、刘自椟等人篆、隶、魏碑书法中灵动奔放因子的大胆借鉴、吸收、整合和生发。所以说,他的隶书“气息浓”。他注重融篆于隶,甚至把篆书的笔法抑或结字直接融合在隶书创作中,作品自然“韵味古”。

 如何摆正师古与创新的关系?倪文东教授在篆、隶书上的追求和探索,想必能给当代书坛带来有益的启迪.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