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学 陕西城固人,1940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 家协会顾问,陕西国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文史馆馆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名誉理事。作品 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1984年《生生不息》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1993年《山川依旧》获全 国首届山水画展优秀奖,1994年《凝固的海》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999年《依山傍水》获第 九届全国美展铜牌奖,2001年《生生不息》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及《百年中国画集》。作品《生 生不息》《河床》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张振学 生生不息 129cm×148cm 1984年
一个国家或一个 人的强大,不在耀武扬 威,而在田园诗兴;一 个国家或者一个人的强 大,也只有到了其具备 并展示其田园情怀、闲 情雅致时,才算真正到 了强大的地步。这一 点,只要看看欧洲的贵 族修建的城堡以及我们 的王公贵族修建的庄园 即可明了。故此,盛唐 之为“盛”的,不是, 或不完全是高适、岑参 等人边塞诗所展现的雄 迈,而是由于有了王 维、孟浩然等人田园诗 中出现的从容、恬淡之 意。真正的强大,从来 不是穷兵黩武,而是云 淡风轻。 那么,我们是否可 以从这个维度考察张振 学的艺术创作?我以为 可以。
本文便是关于这 一维度的尝试。 我们一旦从盛唐 如何才可以称为盛唐之 “盛”的维度切入画家 张振学的艺术创作,便 不难发现,张振学的艺 术创作历程,恰如唐诗 从雄姿英发的初唐生发 出山水清音的盛唐一 样,他的艺术创作也从 1984年《生生不息》的 雄浑逐渐转化为2014年 《江上清风》的清逸。 作为两种不同的审美范 畴,雄浑与清逸,各有 其长,但清逸的审美范 畴,更从容、更清幽、 更旷达、更自我。一定 程度上说,较之于举重 若重的艺术范式,举重 若轻的艺术范式显然更 具高级感。 “举重若轻”,不 是“重”的质量真的减 轻了,而是“若轻”,是四两拨千斤。这个 “若轻”的“若”, 就是艺术的手段及意 义。 1949年,新中国 建立后,一些晚清、 民国时期已经成名的 老画家遭遇到了自身 创作的瓶颈。
张振学 画从来只是梦中的境象 89cm×48cm 2017年
这是因 为,一方面,由于绘 画自身的发展逻辑, 他们不可能因为新政 权的建立,一夜之间 就能改变自己的画 风;另一方面,他们 的创作又不得不适应 新政权以及由此而来 的新生活。那么,新 国画究竟应该如何建 设?就在名家云集的 北京、杭州、上海、 天津等地的众多艺术 家都一筹莫展时,陕 西的画家走到了前 列。于是,有了赵望 云、石鲁、何海霞、 方济众、康师尧、李 梓盛组成的“长安画 派”。 “长安画派” 的崛起,并不仅仅是 一个地域画派的崛起 那么简单,而是意义 更为宏大。它的一个 显在,却又一直被遮 蔽的意义是,它标识 了中国画在20世纪中 期的崛起。也就是 说,“长安画派”崛 起的意义,不是陕西 一地的,而是整个中 国画坛的。为此, 我把赵望云、石鲁为 代表的“长安画派” 那一代画家称为“黄 金一代”。
张振学 美在天上如云朵 89cm×48cm 2017年
而那些接 棒赵望云、石鲁为代 表的“黄金一代”的 艺术家,我则称之为 “白银一代”。这一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 在陕西一地是崔振宽、 江文湛、罗平安、张振 学、王有政、郭全忠、 王炎林、王金岭、赵振 川、张之光等。宽泛地 说,影响甚大的刘文西 先生,可以放在“白银 一代”考察。长安“白 银一代”艺术家,一人 一品,一人一个样貌。 其中,张振学最先震撼 我的是激情澎湃,比如 他在第六届全国美展获 铜奖的作品《生生不 息》,就让我有高山仰 止的敬佩。但敬佩之 后,张振学让我回到生 命源头喜悦的却是他带 有齐白石式洒脱,却又 绝非齐白石的作品,比 如《江上清风》《枝头 含春》《有你没有我》 《若是解语应倾城》 等。 从高山仰止到生命 源头;从敬畏到喜悦; 从沉雄到沉郁;从边塞 强音到山水田园,张振 学一路走来,老而弥淡 的不是寡淡,而是古 淡。 需要强调的是,谈 论张振学山水田园的意 义之前,我必须首先回 顾他的“沉雄”。 在《落日照大 旗——后佩剑时代的一 种人文精神》中,我曾 经这样评论张振学的创 作:
当佩剑时代一去 不返后,我们失去的便 不仅是剑,而是凝聚在 剑尖之上的精气神。故 此,雅斯贝尔斯所说的 “流行的无力感”便 瘟疫般地弥散开来,此 时,抵抗投降,以笔为 旗,便在落日的余晖中有了雕塑的力感,有 了英雄的气度。
作为画家,张振 学或许从未想过英雄 二字,他只是在直觉 质感中追求着“大江 流日夜”“大漠孤烟 直”一类的壮美,但 是,这种吞吐八荒的 壮美却在我们内心深 处激荡起了伟大的回 声,循着这一几乎是 传自山巅的声音,我 们看到了落日之中的 一面大旗——张振学 的画。
张振学 绘画乃生命的游戏 76cm×42cm 2022年
其实,“落日 照大旗”,不仅仅是 一种进取的姿态,更 是一种精神的坚守与 拓殖。它所标举的不 仅是山岳的浑厚与博 大,而是并天地而生 的仁者之心、仁者之 气、仁者之品。基于 此,我才真正懂得了 张振学《生生不息》 一作的真正含义。 应该说明的是, 我所说的“后佩剑时 代”,还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张振学的“田 园时代”,而是20世 纪末期,中国文坛 “躲避崇高”文化期 的特定阶段。那个阶 段,画坛流行“新文 人画”以及雅斯贝尔 斯说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类似于 当今的“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