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出现了以个性解放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一个被王夫之称为“天崩地解”的时代,一切传统的道德、理想、观念都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晚明时期,文学、戏曲、绘画以及书法艺术形式,均呈现出注重个性新奇、追求自我表现、摒弃法度规范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这场书法变革中,产生了徐渭张瑞图王铎以及黄道周、倪元璐等众多个性鲜明的书法家,将有明一代的书法推向新的高峰。

王夫之(1619—1692)的青年时代正值王、黄、倪个性书风标领书坛的时期,但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社会的急剧动荡和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最终没能让王夫之成为一个书法大家。清顺治五年(1648),王夫之怀着一腔忠愤,毅然举起“抗清复明”的战旗,与好友管嗣裘、夏汝弼等人在南岳组织起义,狙击清军。战败后,他投奔桂林瞿式耜继续抗清。瞿殉难后,被迫隐遁湘西。清廷大局已定,实行怀柔政策,王夫之才带着家小筑室衡阳石船山,此时他已57岁。从此,王夫之潜心著述,成为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

王夫之 书法作品

        历史上的许多学者,因为学养深厚,加之书法精湛、自然,其手札、信函往往被尊视为“法书”。王夫之的书法即是明清之际学者书法的代表。1951年2月2日,毛泽东主席亲笔致信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将友人送给他的明代王夫之手迹《双鹤瑞舞赋》转交故宫,并在信中强调:“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由此可见,王夫之墨迹传世稀少并深得世人珍爱。王夫之遗著有一百多种、四百余卷,皆为其“力疾而纂注”。在长期的著述抄录中,他的书法形成了雍穆谨严、俊秀生动、雅健清幽的个人风格。马宗霍《书林藻鉴》曰:“王夫之著述皆楷书手录,雍雍穆穆,见儒者之象。”

王夫之反对在文坛上自立门户的现象。他认为,文学创作人各有特色,不能强立“门庭”,强立“死法”,党同伐异,趋于模拟;“门户既立,虽有其格局,但却更无性情,更无兴会,更无思致”,是“自缚缚人”的做法。王氏书作,无论小楷还是行书,皆规模前贤书风,并不刻意追求个人风格。其小楷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出,运笔典雅冲和,极浑圆苍劲又极潇洒生动;其行书墨迹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大云山歌》(见右图,原作纵185.8厘米,横45.5厘米),深得颜鲁公、米襄阳书法之余韵,神清气舒,平和幽远。由此可见,王氏的确没有在书法上“强立门庭”、“强立死法”,但其书法格局阔大、气象雍穆,既具性情,更具思致。他的学识、胸襟和个性,一一从这种自然的书写中流露出来。这就是学者书法所体现出的境界。这种境界以作者独特的个人修养和独具特色的笔法语言为支撑点——虽然没有“强立门庭”,不能标领时风,但依旧具有“不逐队行”的独特个人风格。

王夫之很少有关于书法的论述,但其论诗的观点多少会影响到他的书法观,从而影响到他的书法创作

“平”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但在王夫之诗学批评中,“平”几乎全为褒义。他提出:“平之一言,乃五言至极处。尽唐、宋作者,止解出声,不解内声,凄紧唐突,唯不平耳。”(王夫之《姜斋诗话》)又说:“平,大不易。”(同上)王夫之是有意识地“尚平”,并对“平”这一概念加以创造性的提升,来表达自己特定的诗学思想,即对自然、蕴藉、从容、和谐的美学追求。应该说,王夫之的书法也体现了其“尚平”的美学追求。其《大云山歌》用笔温润遒劲、干练豁达,笔势传承婉畅、映带自如,体现了他“尚平”的笔法追求;结字以行书为主,同时夹杂少量的楷书和草书,以求疏密繁简之变,注重呼应揖让,但不作大幅度的欹侧腾挪,总体以“平”势出之;一行之内,自上而下如清泉出山,醇和幽雅,虽偶有连属,以见缓急之变,但没有大的节奏起伏,仍控制在“平”势的范围内;在章法安排上,五行作大致等距离的分布,首尾等齐,明快整饬,仍驭之以“平”。整体观之,简净平和,风规自远,达到了他所说的“平,大不易”的境界。

应该说,王夫之“尚平”的美学追求和他反对“自立门户”的诗学主张是一致的,都折射出他崇尚中庸的思想观。

在这种中庸思想观的指导下,王夫之反过来又借用书法理论论诗。唐张怀 《书断》云:“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这一贵“藏器”的中庸书法观得到王夫之的认同。王夫之力主做诗贵“藏锋”,提出“藏锋”之法,与“敛势、蓄势、收势、留势”类似,要做到“藏锋”和“蓄势”,必须具有“心神忍力”,并以此达到“咫尺有万里之势”、“墨气所射,四表无穷”的意境。在王夫之看来,有“势”,便有生机勃发之美,有动感;但“势”不应是一览无余的奔迸冲荡,而应有峰回路转的曲折蕴蓄之力,即抑制感情不使泛滥,从而表现为“哀而不伤”的情感的适度美。这一以书论诗的手法,无疑对诗歌和书法理论都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我们以此来反观其书,便有了会通之处。《大云山歌》墨迹虽然是行书,但以藏锋为主,收敛锋芒,用笔圆厚,笔笔断而后起,笔势连带呼应。正是因为他善于借用“心神忍力”藏锋蓄势,处处用“留笔”,故点画之间,意态荡漾无尽,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于空中行驻,真可谓“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张怀 《书议》)在这件书法的创作中,王夫之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使之有节制地流露,充分体现了学者书法温柔敦厚、温润典雅的特点。

作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王夫之号)一人而已”(谭嗣同语)的大儒王夫之,曾疾呼“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对其书法,我们若只拘泥于点画的赏析、技巧的评论,唯观字形而不见神采,则无异于缘木求鱼。黄庭坚评价苏轼书法时说:“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学者书法,他人所不及处,正是“学问文章之气”。

以黄庭坚之论移论王夫之书法,堪称的评。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