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洪 1954年出生于湖北荆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始人。现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曾担任中国 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文化部艺术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美术馆专家组成员,以 及长期担任全国书法(刻字)艺术作品展览评委。兼任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数所高校客座教授或担任书法高级研修 班导师。作为中国书法申遗该项目工作团队负责人,历时5年攻坚克难,使中国书法终于在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先后出版《中国书法》《现代刻字艺术》《钢笔行书习字 帖》《楚简书法字帖》等专著,部分书籍被译为外文版发行。为表彰其为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 特为其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先后两度被书坛评选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摘 要:李胜洪作为当代书法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艺术实 践与思想体系融合了楚文化基因、传统书学精髓与现代表达 需求。从技法层面看,其行草书以二王为基,融入楚简线条 的灵动与率真,形成“形离神合”的个性化语言;从思想内 核而言,其创作始终遵循“入帖不可有我,出帖不可无我” 的辩证逻辑,强调书法作为人格外化的精神载体。在书法教 育领域,他倡导“以古鉴今”的教学模式,注重技法训练与 文化涵养的双轨并行。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其通过文创 设计、新媒体传播等路径推动书法活态传承,为传统艺术注 入当代活力。 

李胜洪 楚简 李白《荆州歌》 70cm×156cm 2023年 释文: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

关键词:李胜洪书法;中和之美;书品人品;守正创新 

一、引言

中国书法历来被视为“心学”的物化形态,张怀瓘《书 断》言“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1],强调其兼具 抒情、载道、传史的多重功能。李胜洪的书法实践恰在此坐标系中展开:生于楚文化腹地荆州,成长于社会剧烈转型 期,亲历书法从精英艺术向大众文化的转向。其作品既承载 着《楚辞》般的浪漫主义基因,又彰显出石涛“笔墨当随时 代”[2]140的革新意识。 

二、碑帖融新:李胜洪书法的取法源流与风格范式

李胜洪的学书历程贯穿“入帖——出帖”的经典路径。 早年从张治仁、黄亮、曹立庵等名家习得严谨法度,尤以二 王帖学为根基;中年后转向楚简、汉碑与刻字艺术,拓展技 法边界。其硬笔书法曾开创性融合碑帖,以“休闲楷书”打 破实用与艺术的界限,而朱砂书写的实验性创作,则呼应了 蔡邕“夫书肇于自然”[3]6的物性探索。这种“师古不泥”的 态度,与董其昌“南北宗论”中“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 生面”[4]105一脉相承。 李胜洪的书法启蒙始于荆楚文化世家,幼年随张治仁先 生习《麻姑仙坛记》,后拜曹立庵、陈义经等碑学名家,奠定汉隶方劲之基。在碑学启蒙 阶段,曹立庵与陈义经两位碑 学名家的艺术理念对其产生深 远影响。 曹立庵(1921年—1991 年)作为碑学大家,其书法以 楷、隶书成就最为显著。其楷 书承袭颜真卿宽博舒展之风 骨,笔法稳健峻美,线条清秀 流畅,起承转合间尽显自然韵 律。其作品如牌匾“国立武汉 大学”六字字形方正、结构稳 定,既有“鲁公(颜真卿)的 影子”,又融入何绍基等清 代碑学名家的雄浑气象,形成 “雄浑劲健、结体开张”的独 特风格。

李胜洪楚简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180cm×96cm 2022 年

释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 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又有隶书作品如“鱼 翔浅底 鹰击长空”联,以刀 法入笔,旁取伊秉绶之古拙凝 重,方折中见圆融,这种“刚 柔并济”的线条特质深刻影响 了李胜洪对碑学笔法的理解。 陈义经(1914年—2003 年)则以唐楷为根基,广泛吸 收汉隶、北碑精髓,开创“金 刚体”书风。其作品雄逸潇 洒、宽博朴茂,尤擅榜书匾 额,黄鹤楼、滕王阁等名胜皆 有其碑刻。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