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修禅,画不出户,人不开口,无咎。动则是非生,然没有是非就不可能有修性缘,更不可能积德。德“不积不足以成名”。

本来清静无为,不惹尘埃,为何“出山、入俗”?答曰:“大修也”。 “山里山外” 虽声音不同,然我耳已“聋”,目已“瞽”,百味皆如水,心底清纯,何虑之有?何愁之有?是非在心,心在自然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天才是逼出来的。天逼!地逼!人逼!……前面有“欲望”牵引,后面是“责任”威逼,一个天才就这样诞生了。天才就是天设地造之材。天,即吾佛;地,即生活。尊者通过梦神传法,使我因而得到修身、修性、修德、修艺、开巧、开悟、开天目、自醒、自律、自耕、自赏、自乐。与世介而不入。吾不识世,而世也不识吾,故而两平,乐天知命,无忧。

●山无路不俗,行者自意为大,俗。动则俗,我俗,但一直想脱俗。以画为例:先为世人好,多艳色,后得老子“玄”论开启,方入众妙之门。上善若水,故戏水玩水,得用水之妙,日久成精。然又觉得太俗。清·秦祖永说:“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读此句,我再次如梦方醒。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悟道、得道,又是一损,又是一得。一日于梦境中得见一幅焦墨山水,神来之笔,至高无上,美妙绝伦。从此,跟着梦的感觉,开始追梦,由水墨转入焦墨。笔中见心、见性、见德、见贤,静悟八荒,明德、明空、为天下美。

●在中国画创作方面,得国学之助,独开蹊径,自得禅悟,于冥冥中发现“笔墨意境”。欣赏中国画,首先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品味笔墨自身的抽象美,然后带着这种朦胧的、迷惑的、好奇的、美的感受,再正面欣赏它的意境美,我们对美的欲望才能从画面里得到满足。中国画传统的师承教学法是不完美的,现行的焦点透视法更是伤及本根。画家如果没有自己的“语言”,就等于没有思想。自我就出新意。为画者得以下之法,即通万法,除百障。此法需要三个方面的训练。一、熟练掌握造型能力,能为万物造像,为阿堵传神;二、修炼笔墨以“一”为本。心以书显,必载道。书也线也,笔墨也;三、通国学以通天下万物之理。明天、明地、明心。“皴法”“构图”,经验也,非法也。“胸无成竹”乃大师之道也。

●画家心性修炼是一个神秘的哲学问题。心境就是意境。一日可以洁身,但不能洁心修性。创作前“打坐”可以静心,但不能静性。画心吾心,即佛心。禅定自然“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高士放歌亦无声》作品中,有一则题跋,曰:“高人问鱼:何得其水性?鱼曰:上善。高人又问,何为善?鱼曰,无为。高人接着又问,怎样才能做到无为?鱼曰:损之又损。”

●精、气、神、情、意,不足不可以为画。

艺术无古今,作品有经典。古人笔墨固然精彩,然不含我性、我情、我意。我思即我在,我画即是我。

●抱石皴的问世,再一次证明“笔墨”形态的可塑性,随意性和人性化。

●意境是虚幻的,浮动的,暗蓄的,潜在的,沉静的,永远是一个美好的梦。它随着人们的想象而生活。当你拿出来与朋友一起共享的时候,它已经是体无完肤了。我们也常常通过文学,欣赏到那些残缺不全的美。其实优秀的作品的确值得我们反复去欣赏,它对你的回报,每次都会有新奇。

●把笔墨玩出花样,就是大师。然而后人把笔墨形态特点归纳总结成各种皴法,让后学者死守,这种做法约束了笔墨形态的再造性,约束了人性的介入。笔墨形态因人之性而成象。艺道有情,天道酬勤。

●点的灵动,线的节奏,墨的层次是生发“气韵生动”之意境的三项基本要素。

●画家素质修养过程,就是“笔墨形态”、“意性”、“内素”的改造形成过程。单纯的、原始的“笔墨”概念已经“质”变。

●笔墨自身在小乘圆满之时又浮现出一种味素,这种味素就是“笔墨意境”。“笔墨意境”是中国画意境的基础。把“笔墨意境”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来,旨在中国画返璞归宗。这个“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善画者以“○”言道,有“形意”并生之妙。

●笔、墨二役成为意境之素,就有了生命价值,作为小乘圆满,自然为“○”。

●有形世界映幻出一个无形世界。有形世界有目共睹,无形世界因人自得。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自然合一,构成山水画的意境。组成有形世界的笔墨转化隐藏。“这是最高灵境的启示”,是大乘圆满。

●艺术境界是“思”的结晶。思:心上田。田无垠,大鹏展翅九万里,境界也。

●艺术境界玄妙横生,充满了虚拟的想象。

●一念即出,万象盈生,象象重重,映出新境。

●象生于意,意生于景,景生于笔墨。笔墨藏于景。境界藏意境,并非在画中。思而有得,得之难言,美味自在其中。

●艺术境界是意境的度量标准。意境之容取决于境界之量。

●意境是“意”的结晶。意:心上音。心田无垠且有物,物而丰,意境也。

●神遇而迹化,索山之魂于画中,造“大象无形”之意于至高境界之域,为真得道也。

●形象以意而精彩,意依形象而幽深。

●笔无墨而不骨,墨无笔而不彩。笔以墨生气,墨以水生润,水为有形气,气贯笔墨中。要容画家之情怀,藏意境之玄机,含宇宙之神妙。

●笔以显骨气为妙,墨以显丰韵为妙,水行其中以显活灵为妙,形以聚神为妙,境界以生意为妙。

●“皴法”,源于自然,成于智者。

●笔墨之役,以形媚道,可以改变它的习性、本质。

●知古人之精华,以防复辙;知古人之心历,以明我见;知古人之笔墨,以创我法;知古人之情怀,以积我养。

●要胸“无”成竹,否则,万物障心,障目,障手。

●“胸无成竹”会使你永远不重复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

●作品是对画家度德量力的唯一依据。是所学之归宿,笔墨涅槃之隐域,意境圆成之圣景,艺术境界之标致。

●写生时对自然要细细品味:初品其味,貌也;再品其味,质也;三品其味,气也;四品其味,神也;五品其味,法也。

●眼力不及未必无。开启一孔天目,就得一层境界。不信但看古今事,高手妙著画外神。

●观其形色,低层;观其笔墨,中层;观其意象,高层。

●中国画的笔墨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问题。抽象的笔墨在深层面蕴藏着一个永远看不透,也不能看透;永远说不清,也不能说清的人文哲学命题。

●一幅成功的作品,常常表现出鲜为人知的美的意象,然而一个时期之后作者才会发现自己的创造和伟大。这种偶然性符合艺术创作规律,这样的艺术家才是不断进取的艺术家。

●“文画”分家、“文化贫乏”是中国画派生“贫血儿”的主要原因。

●返璞归真,神与自然媾合,必生奇胎。“奇”而不“奇”,“怪”而不“怪”,常灭常生,常生常灭,周而复始,原是自我也。

●大美不言--石涛深谙此理。《一画论》从初稿至二稿,整个修简过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画中飘溢出来的“味”,就是无形世界的“道”。对它的认知因人而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非常神奇的,他不但创造“有形世界”,还能创造无形世界,他们是灵魂移植高手。

●画家每天解决的不是技法上的困扰,而是哲学问题。

●一切为了玄化,笔墨退隐不复。

●山非山,以形媚道。色无象,烘出意境。

●中国画的笔墨是书法笔意的再生和演变。

●笔墨当随意境,意境当随时代。

●学术无障,然而世俗障碍才是最大敌手。中国人并不缺少认识真理的自觉性。缺少的是捍卫真理的勇气和力量。

●“中国画”如果形成一种产业,天才也会下地狱。

●从已知的事物中发现真理是伟大的,从未知的事物中发现真理更伟大。我不可能改变人们的审美意识,然而我可以用自己的艺术影响、充实和丰富审美空间。

●不是我无财,而是无才人。

●艺术是一条通向寂寞世界的路,无上凄凉,我真的不希望有同行者。

●我用安乐作代价,得到脱胎换骨;用花天酒地,换取寂寞——很充实、很快乐。

●古人用言行藏学问,今人用行为放大艺术。根在底气不足,缺乏修养。

●艺逢绝境必再生。

●我们的美术家和批评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放到他人的作品里。要从他人的作品中发现新的美和真理,并说出他人没有说出的话,把他的迷糊概念净化,使其明朗化、有方向感。

●一个高明的评论家,首先要具有一双慧眼。他不但能从名家作品中发现新的美,更重要的是从无名小卒的作品中发现希望之光。其次是他对艺术的无私和爱,义务和责任。

●法多路窄。无法无天才能横空出世。

●境界不同,不可同语而论。

●孔子曰:“绘事后素”。妙在素,意在外,思在空,乐在目,兴在心。

●画要有贵气。或生来俱有,或后天自修。贵不择人,择品。

●谈艺论道,人们总是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其实不是作者颠狂,而是艺术本身就是“疯子”。

●它在主宰我的一切。我渴望与其会晤,但总是捕捉不到它,又感觉到它与我形影不离。它有分身之功,常常藏在我的作品里,……勾引观者。

●不破规矩,怎么能成方圆。

●一幅成功的作品,就是一个生灵。其内涵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因人自得,或穷或丰,或玄妙或简约——这就是艺术的魄力。

●文中三只眼,画里象外象。

●自然是艺术之母,作者是艺术之父。

●无形意象对心灵的撞击,导致画家情满天下,产生极强烈的创作欲望。

●艺术家崇拜“神”,常与神往。神有情,乐助善人。

●学会放弃“真理”是执拗人最佳的自救方式。哲学对他们来说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糕。

●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其实没有大师并不可怕,关键是有没有成就大师的必备条件,有没有发现大师的慧眼和胸怀,胆量和勇气。

●在中国书画市场尚不成熟时期受到冷弃,心理很坦然。因为我与世俗无法沟通,更不会讨好世俗。他们日后的成熟才值得我自豪。

●“引经据典”这一文化现象大概从老子、孔子之后就已经出现且沿袭至今。其实这是作者和读者都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其实“引经据典”是吓唬人的;其实……不过,没有权威撑门面,名不“正”而言不顺,悲也。古人云:“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文化素质问题。

●食品变味如粪土,艺术变味胜黄金。

●据“一”而善变,万变不离其“一”,是天才。

●研史只为明理,立德只为助人,绘事只为媚道,自修只为避俗,疏交只为洁身,“出山”只为奉献。

●古玩行有句口语值得我们深思:不听故事只看货。然而,书画收藏界却十分看重画之外的东西。不知为什么对“头衔”如此痴迷不悟?艺术的悲哀,悲哀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讲,包装含有很大的欺骗性。

●天才是不完美的。

●我有极强烈的判逆精神,从不轻信圣人言,但常信世人,所以常失败。

●心中有诗,画中方见其妙;心中有玄,画中方见其象。画家要有诗人的情怀,哲学家的眼睛和头脑。如此修性,才能心画如一,才能理论与实践同步。

●虚伪和文明虽概念不同,但始终同行。

●时间对懒汉来说简直就是“魔”,挥之不去,躲之难脱,从早到晚,想着法子消磨它,结果换来的却是烦恼和不安。所以懒汉常骂:“度日如年”之类的话。勤奋的人总认为时间太少,他们一方面拼命忙碌,争分夺妙;一方面想法把太阳拴住,让时间停留,但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常有“惜时如金”之感。

●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本性。艺术亦然,非今日始。有探索就有“怪异”,就有另类。扭曲会通过时间和认知不断纠正,同时新的扭曲又在不断出现——中国文化充满哲辩。

●天下之大,竟然没有我的立足之“地”;艺海无边,我仿佛入无人之境。天马行空,纵横天下,独往独来,尽其性,倾其情。……这里没有尊贵与卑贱,没有是非和烦恼,我是造物主!

●一个新生命自开始都受到遗传基因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如果说还能有所作为的话,那一定是“个性残缺”的人。佛在“笑”我们,外星人也在“笑”。我们错在哪里?是名利把我们扭曲。

●一幅神品的问世,作者也不知所以然。万物受孕,一朝分娩。孕是天机。

●文不在多,而在于精;精不在味趣,而在于字面里的真理。

●历史的发展不会因为曾经有过的成熟而永远成熟;也不会因为曾经有过的鼎盛而永远鼎盛。文化因为包容和善变而立于不败之地。

●艺术是酒,要给善喝的人。

●生活上最大的敌人是世俗;交友上最大的敌人是说慌;修性上最大的敌人是虚荣;学术上最大的敌人是自蒙;这是绝望者的四大杀手。

●在探索中发现真理的人可敬,那些制造真理的人却非常可怕,可怕就在于他的超凡天才。

●缺乏自信是“基层画家”的共病。“狂傲”当然属于那些“艺术游戏”高手。那些专为画家“定位”的人,常以救世主的身份展示于公众面前。“农民文人画”这种提法就是他们的杰作。

●最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最原始化的生活方式,才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环境,长寿之道。艺术创作也不能偏离这个原则。

●善笔者需要特别注意笔墨意境与画面意境的关系。笔墨意境既笔墨自身表现出来的抽象之象。笔墨落纸,已俱小乘圆满,它与画面意境大乘气象浑然天成。布线、叠点、烘面要笔笔有气象,有生机,既能互用互补,又独立生存,气韵生动,呈肌理,展性情,藏修养。小乘气象卓然分明,散点透视,其象不散。一笔开,乾坤定,清逸之象出生。收笔静神,方知其意、其兴未尽。大乘气象自然浮出画面。小乘气象已是无迹可寻。

●“传统绘画”其实就是正宗的中国画。当今诸多冠名“中国画的画”,实质上早已失去中国画的元素。这些冠名“中国画的画”,远离传统,远离自然,没有文化底蕴,且画家自身就不俱备文人修养和素质,属于高学历的文化贫血儿。然而他们就艺术而艺术,为表现而表现,其作品不伦不类,其名不正,其言不顺,估且依靠在“中国画”这棵大树下,或许自生自灭,或许另立门户,自成气候。有人想用“传统绘画”这一提法,把正宗中国画与那些“画”名分实离,其实大可不必。

中国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发展中自然要派生出很多新异的东西,当代中国画范畴中的很多表现形式,就是在发展中派生出来的。有的也成了“气候”。这是发展的必然,必然的发展。

●我们要重现绘画大师的理论,因为这里面有造就大师的秘诀。它远比那些皴法高明的多。

●对年轻画家作品的评论要慎之又慎。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绘画天才通过什么形式显示出来,对画中初露的艺术个性一无所知,很容易接受“名家”的批评和意见。所以批评家要独具慧眼,否则天才就会死于“娘胎”。

●毫无疑问,人们喜欢对自己有益的东西。科学家直接表达了他们的诚意和友好。而艺术则不同,特别是那些高雅艺术。它们与它们所处的时代始终保持距离,处于先锋地位。当然艺术本身不能,也不应该为沟通大众而“返璞归真”。那样会使双方都处于难堪境地。

●艺术总是依赖人们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来决定它的生命价值和存世价值。

●石涛“一画论”的核心,就是“一画”。一画的含义就是“一”的有形说和无形说。论“一”如论“道”,得“一”之道,才算渐入中国画的妙门。

●石涛“物心法”很高明。所以成就了很多大师。

●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与今天的现实相差很大。它给我们带来很多错觉。所以,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拿“习惯”批评艺术,那样做新生命就没有出世机会。

●人有了信仰就会有认知方面的偏差,就会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

自然界的确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我们。对于这个无形的“它”,各有各的说法,然唯有老子的“道”最为贴切。艺术家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道”,要留意作品中显现出来的那个无形的神灵。发现和认知无形世界,靠艺术家的外功修养。

●有人一出校门就开始“革”中国画的命,然,却不知“命”在哪里。古人云:“对症下药”,“熟能生巧”。首先是“对症”,其次是“熟”。不知革命者意下如何?

●“胸无成竹”是我几年前的发现。通过实践,我认为,要先“胸有成竹”,而后才能做到“无”。这符合唐代青原禅师那段著名的命题精神。

陆俨少最大的贡献就是线外线,线中有线,有线托出无线。这一表现技法是对中国山水画的一大贡献。

●大师作品是国之精粹,然未必都能学。如那些个性已经极端化的作品,其笔墨已经走到极致。特别是初学者是不能借鉴的。石涛可学。他的作品是入学出师,独立门户的最好教材。

●马克思、韦伯、西美尔世称三大经典思想家。其实“老子”更适合我们。

●“一意孤行”藏在我的作品里,它记录了我与世俗抗衡二十年的心理历程,其间除了险些饿死,还有很多可怕的事。……我用“二十年”作代价,换来四个字。值!

●孔子《易经·系辞上传》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里的关键是“藏”,“藏”的前提是“有”。画家首先要“有”,而后才是“藏”的学问。“藏”是技法,“有”是综合素养。

●名师出高徒,不尽然也!

●对艺术品的欣赏,往往是言则俗,言则少,言则尽。沉默无语,微微闭目,其味漫漫如青丝,振振如芳香,声声如晨钟,不知不觉浸入肺腑。冲动之火开始燃烧,激情之泪在悄悄涌动。人入画中,画融情里。清茶已无味,烟香已多余。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味之深远,挥之不去。

●寂寞是快乐的。没有寂寞不可能有创造。“形居尘俗,栖心物外”。这本身就是惊人之举。没有惊人的吃苦精神,没有惊人的牺牲精神,没有惊人的奉献精神,就不可能做出惊人的成绩。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艺术生命是顽强的。

●我眼中的“零”是小乘圆满。是笔墨的最高境界。

●金,依物而藏。或藏于矿石,或藏于泥沙,或藏于水和空气。

金也独立而存在。或用于饰品以助人之美;或塑成佛像供人顶礼膜拜……。人们以拥有它而自豪,显其富,张扬贵。

金不论置身何处都不染不俗。烈火只能使其更加纯洁;风雨使它更加辉煌。

金也不因被埋于泥土而失性,更不会因得世而自傲。

金,所以具有如此美德,在于它自身经历了上万年的修炼。与其相比,自己的心却是一块顽石。“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龚自珍诗)欲修心性,必先安其心。心安何处?自然造化。

●多么纯洁的生命,好不容易来到世上,却又掉进大染缸,但他们创造出了七彩人生。

●好人堆里容不得坏人,坏人堆里没有好人的一丝生存之地。所以物以类而聚。

●我们在觉悟,虽然最初还有些朦胧。但我们已经苏醒。信仰,愚昧、诱惑和虚伪的面纱被一天天无情地撕下来。我们在尽情地享受着法律给我们带来的欢乐、自由、平等和安逸,这就是平民幸福

●做学问就像戏水,越是外露越容易被蒸发。只有暗流归海,才能掀起浪花,内修越深,爆发力越强。

●放而无度,恃才傲物,缺少自我约束力是少数文化人的共病。故而历代大贤大哲都强调先做人后做学问。

●艺术在实践中升华、道在静冥中妙得。

●“考其始原,释其内涵,辨其演变,”(南怀瑾语)才知艺无古今,艺无国界,艺无定法。

●哈哈——人生果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得到的带不走,没有得到的无牵挂。

●得道者,眼中无巨人。

●我做到了——一贫如洗;我得到了——高处不胜寒。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