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历史像个万花筒,在各色人等的拨弄下,生出许多光怪陆离的事情来。按下各种“戏说”不提,就书法而言,前些年“流行书风”那阵子,有人说“‘二王’是一个死的系列”,于是一窝蜂地把字往丑里写,结果弄出“娟娟发屋”的笑话。而今又流行新帖学,于是“二王”尺牍又被捧上了天,再呈高热态势。这不,近来又出新论,千方百计为赵孟、王铎等人开脱,说他们做“贰臣”内心彷徨苦闷、借机成就艺术,说他们是顺应历史潮流云云……如此说来,就让人糊涂了:难道说当年黄道周、倪元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不识时务”不成?可见,对于历史定论的东西还是少信口开河为妙!否则既扰乱视听,又难以自圆其说。

黄道周书法

 闲话少叙,言归正题。关于黄道周书法,历史早有定论:工书,自成一格,如此而已。但时至今日,黄道周已被热捧为“大师”、“明代书坛革新派领军人物”等等,恐怕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事情。为什么黄道周生前身后得到的评价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作为历史名臣、忠义之士,黄道周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景仰。客观地说,他的书法艺术是在其“人格魅力”的强力支撑下得以彰显的。而且,他的书风生辣苦涩、冷峻峭拔,虽与当时盛行的帖学柔美书风格格不入,却与一百年后兴起的碑学思想相暗合,这一点又恰是今人所最看重的。

黄道周书法

 其实在我看来,黄道周书法基本属于本色书写一类。理由很简单:他的存世作品虽多,但风格基本一致,从结体、用笔到章法均没有太大变化。比如他的小楷,虽然结体出自钟繇,但方笔、内之法贯穿始终。他的行草亦然———几乎看不到“渐变”的轨迹,也少有“汲取古法”所留下的印记。因此,人们对他的取法路径亦是众说纷纭。此黄道周行书《赠答友人诗卷》(上图均为作品局部)便是一例。此卷纵24.4厘米,横164.4厘米,素缎本,藏于南京博物院。款落“己卯二月”,即公元1639年,时作者54岁,因而说此作是黄氏的代表作当不为过。

黄道周书法

 从总体格局看,此作除笔触更加朴拙生辣外,与黄氏早期手札体并无二致。如在用笔上惯用露锋侧入,行笔讲究顿挫,收笔重按轻提,时有章草磔痕,线条呈“拖泥带水”状。这在他之前的草书家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草贵婉而畅。”(孙过庭《书谱》)而他似乎反其道而行之。此作的结体、章法具有黄氏明显的习惯性特征,如行距疏朗宽博,字距绵密,体势上大下小,重心下垂,结构中宫收紧,欹正相依。通常在他的作品里,除少数几个字依稀可见王右军、李北海的影子外,其他似乎看不出任何来历,有的甚至连草法都不甚规范,又很少使用简省符号,故而他的行草常常难以辨识。

黄道周行书《赠答友人诗卷》(上图均为作品局部)。此卷纵24.4厘米,横164.4厘米,素缎本,藏于南京博物院

是“狂客”的个性所为,还是对《阁帖》的用功不深?黄道周曾自称:“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幸勿以此留心。”可知,他是无意当一个书家的,自然也就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学遍百家,自成一家”。因此,那些无端揣度黄道周取法路径者往往徒劳。明白了这一点,对客观认识其书法艺术是有好处的。这也是我前面说他的书法是“本色书写”的理由。

 称黄道周书法为“本色书写”并非有贬低之意。我还有另一层用意,即是说黄道周的书法能出自本心。黄道周少年时就有“闵海才子”之誉,25岁建漳浦东皋书舍,从事讲学著作,38岁中进士,可谓才华横溢。他致力于儒学,雅好诗文,精天文、历数、预测,又擅绘画,同时又极具政治抱负,直到为国殉节。对于这样一个才子、学者、政治家,能够把玩翰墨,作七八乘事视之,已经是非常不易了。如果我们硬是费尽心机,研究他如何举起书法创新的大旗,开创所谓“浪漫主义书风”,那才是我们的浪漫之想。

我认为,黄道周的书法风格与其“严冷方刚,不谐流俗”(《明史》评语)的个性高度统一这一点才是最值得后世书法人称道的。至于对他书法成就的评价,还是应尊重历史定论:工书,自成一格,不要随意拔高乃至神化。

 黄道周(1585-1646),字玄度,后改幼平,别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崇祯时任右中允。因秉性耿直,言辞严厉,屡遭贬谪。南明弘光帝时任礼部尚书。文章、风节深为后人称道,清乾隆帝誉之为“古今完人”,世称其为石斋先生、黄圣人。今福建、台湾等地建有黄圣人庙宇。近现代沈曾植、马一浮、沙孟海等人书法均得其遗趣。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