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出写生跋山涉水一溜烟直冲 在前头——要知道,那时的 他,已经是六十来岁的老头 儿了。沈老年轻时画得一手 帅气又温润的写意画(尝见 一幅有潘天寿长跋的写意人 物,很精彩),二十世纪 五十年代始改攻工笔人物, 同样的精致、冲淡,色彩温 雅,线条婉约。受其影响, 在这三年研究生学习期间, 我重新整理了一下先前的绘 画思路与表现习惯。此前有 一阵子,沉溺于提起笔来不 假思索地横涂竖抹,任凭枯 湿浓淡在宣纸上由得中锋侧 锋疾驰缓行;而且还给自己 找了个不可抗拒的理由:绘 画就该是情绪的表现,中国 画更应当直抒胸臆,畅快无 碍。

于友善 写意人物 138cm×69cm 2016年

自从得知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美国有个叫波洛克的画 家,成天喜好端着油彩罐满 画布的任意倾洒,其自圆其 说的理论是,在制作过程 中,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待 到末了,随着画面呈现出某 种倾向,头脑里方才渐渐显 出大致的意图。有了这么一 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我更是 愈加一发而不可收,一路狂 飙且自信满满。(这段时期,画中盖上自钤闲章过 瘾、心血来潮、意犹未尽、 手欢云云)。 客观地说,那段时期在 这样一种有点自欺欺人的理 念支撑下,也确实画出过一 些还能看看的作品,也曾得 到一些同道的嘉许;就连一 向吝于赞扬的王孟奇老师也 说:“小子哎,画得不错!”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手 头的积攒与脑中的蓄累,冷 静下来细细回审,发觉不应 该是那么回事。艺术作品, 尤其是绘画作品,从某种程 度上来讲,的确需要具备视 觉感官强烈的冲击力,以使 得画面充满张力。这必然要 求构成作品的每个元素都带 有饱满的感情色彩,酣畅淋 漓地挥洒抒发,这其间容不 得过多的思索与细节考虑。 但如同任何事情一样,一旦 过了头便物极必反。一味地 只图痛快过瘾,光想着满纸 的激越畅达,必定会忽略一 些对于完成作品来讲可能是 更紧要的东西——笔墨、节 奏、韵味、气息等等。而我 们知道,从一定程度上来 讲,这些都是中国画的命根 子。渐渐觉悟到这些,我便 有意识地收敛一下性子。这 是个挺磨人的活计,通常讲 收放收放,“放”起来容易 “收”起来难。 

于友善 写意人物 138cm×69cm 2018年

在另一篇文章里,我 曾讲过激越与蕴藉的关系, 大意是一幅画作中,那些 激烈扎眼的纵笔横墨需要配 以温和细腻的适度熨帖的笔 调墨法来加以滋润;唯其如 此,完稿后的作品才能够既 抢看又耐看。说得文乎点 儿,满幅画作既充盈着刺激 视觉感官的张力,同时又不 乏沁人心脾温润蕴藉的语言 表现。这是一个很有难度、 很见功夫的活计;这功夫之 所以有难度,是因为它不仅仅局限于纯技术的层面。我 一直以为(不知大家注意到 没有):同样是三十来岁的 年纪,也同样具备才情和 功夫,画国画与搞油画的在 出道上有晚有早——通常画 油画的在这个年龄段能冒出 来,国画则得迟些。这可能 是因为不同的画种决定的: 油画需要敏锐,国画必须积 累。(这并不是说搞国画可 以容忍迟钝麻木)对于年轻 的国画学子而言,聪颖敏捷 是引导其早早进入堂奥的起 码条件。

于友善 写意人物 138cm×69cm 2018年

只要不笨,只要痴 迷,一般来讲,在年轻气壮 的当口,能够形成强势鲜明 的趋向,画面构成与形式语 言也夺人耳目,但仅如此, 还远不够。要使得作品既抢 看又耐看,画面中有一种能 抓得住人,经得起品、有嚼 头的东西,那必须得靠淬过 火的冷却、笃定, 从容而有 节制地调剂、磨合,融铿锵 激越与温婉精致于一体, 自 然天成。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