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

书画艺术网书画赏析2018-11-08 13:19107030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山水、人物、花鸟俱精,并能独树一帜。早年与其二哥张善孖曾东渡日本攻读绘画,后来又学习染织工艺,晚年的泼彩技艺或许也是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归国后拜曾熙、李瑞清学习书法,抗战时期还前往敦煌临摹了大量壁画。张大千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与溥儒并称“南张北溥”,新中国成立后又与溥儒、黄君璧有“渡海三家”之称。张大千 长江万...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山水、人物、花鸟俱精,并能独树一帜。早年与其二哥张善孖曾东渡日本攻读绘画,后来又学习染织工艺,晚年的泼彩技艺或许也是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归国后拜曾熙、李瑞清学习书法,抗战时期还前往敦煌临摹了大量壁画。张大千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与溥儒并称“南张北溥”,新中国成立后又与溥儒、黄君璧有“渡海三家”之称。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第1张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第2张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第3张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第4张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第5张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第6张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第7张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纸本设色 53.2×1979.5cm 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他曾在巴西寓居17年,创作了大量的精彩画作,尤其以《长江万里图》为代表。《长江万里图》创作于1968年,后来在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各界人士对其称赞不已。《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为同乡张群所画用以庆贺其八十寿辰,因此采用了他们较为熟悉的长江作为绘画题材。画中的主要景点起于四川省内的长江上游,有岷江、都江堰、重庆、万县、三峡、宜昌、武汉、庐山、小孤山、黄山、芜湖、南京、镇江、金山寺、焦山、上海等地,一直到崇明岛为止。画前引首是由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同盟会会员赵恒惕所题。长卷式的山水画早已有之,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宋夏圭的《长江万里图》,它们都表现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夏圭《长江万里图》现已不存,但仍流传了不少摹本。绘制《长江万里图》时,张大千身在巴西,显然这应该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所绘,却绘制得丝毫不差,不难看出张大千对长江的熟悉程度。

 张大千为四川人,后来又从重庆离开前往中国台湾省,他长期停留、寓居的地方多是在长江沿岸。这是画家本人最熟悉的地方,也能缓解画家的思乡之情。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第8张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纸本设色 53.2×1979.5cm 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藏

 在形制、题材上,这件长卷似乎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是它在技法上鲜明地体现了张大千的山水画风格。这是一件泼墨、泼彩画,张大千充分利用了水、墨与色彩的融合,从而得到了墨色交融的效果。其中既使用了泼墨、积墨、破墨等中国传统技法,还加入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这时候已经预示了张大千晚年画风的巨变。早期的青绿山水画往往带有神仙气象,《千里江山图》虽然是对大好河山的歌颂,但仍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意味。明清以来,山水画并没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青绿山水画更是趋于衰退。一直到张大千的这种泼墨、泼彩山水画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趋势,更完全摆脱了神仙气象。

 中国古代文人绘画,往往是“五日一山,十日一水”,一幅画要数十天、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前前后后绘制了三四年,张大千绘制20米长的《长江万里图》却仅用了10天,而且当时他也已经古稀之年。抛开他旺盛的精力,这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张大千在山水画方面的技法革新。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angDaQianChangJiangWanLiTu.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