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张謇的书画收藏与赏鉴

书画艺术网书画收藏2025-10-07 12:292030
一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张謇的 书画收藏与南通博物苑藏品的整理有直接关联,南通博物苑 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是中国最早的博物苑。1914年编印 的《南通博物苑品目》载,全馆收录品物2973号,书画类登录101 件,张謇捐赠就有71件,每号一至若干件不等。[清]戴有 幽谷兰竹图轴 180cm×96c...

一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张謇的 书画收藏与南通博物苑藏品的整理有直接关联,南通博物苑 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是中国最早的博物苑。1914年编印 的《南通博物苑品目》载,全馆收录品物2973号,书画类登录101 件,张謇捐赠就有71件,每号一至若干件不等。

张謇的书画收藏与赏鉴 张謇 书画收藏 第1张

[清]戴有 幽谷兰竹图轴 180cm×96cm 绢本设色 南通博物苑藏

早期博物苑隶属 于通州师范学校,源于张謇认识到近代西方各国赶超中国,是 因为“教育之普及”,而博物苑应该“成学校之后盾”,一方面是 配合学校弥补学科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留存往迹,启发 后来,风义所及,兼盖有之”,加强对金石书画等人类文化遗产 的保护〔1〕 。

《通州博物馆敬征通属先辈诗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 古器启》中明确了博物馆所需藏品需要本地藏家的资助,言辞 恳切,“美术部拟求老师先生经史词章之集,方技书画之遗。謇 家所有,具已纳入”〔2〕 ,显示出张謇博大的胸怀以及为中华文明 延续血脉的苦心,甚至到了晚年,别人祝贺他七十大寿所赠送 的极尽珍贵的孔雀明王象牙雕“因赠博物苑南馆美术部永宝存 之”,先生亦毫无吝啬捐献于博物苑。

始终具有国际眼界的张 謇,以南通为支点,创建南通博物苑,推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的 发展,使私藏走向了公众视野,无数的珍贵文物得以保存。 

二 

清末状元身份的张謇,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素养。在 文化艺术上,张謇的诗作风格“风华典赡,韵味绵远”,对于现实 生活则极具现实主义特色“惟二张为能自道其艰苦怀抱”。对于 农民劳作之艰辛,张謇以简练笔触写道:“谁云江南好,但觉农 妇苦,头蓬胫赤足籍苴,少者露臂长者乳。乱后田荒莽且庑,瘠 人腴田田有主。”〔3〕 在《题文姬归汉图》中道:“汉月何曾老,红 妆款塞来。相看苏武节,但觉魏王才。故国千两重,闻茄二十哀。 独怜青冢草,终古向龙堆。”〔4〕 

张謇的书画收藏与赏鉴 张謇 书画收藏 第2张

[明]凌必正 东篱秋艳图轴 136cm×60cm 绢本设色 南通博物苑藏

张謇在书法上亦造诣颇深,随着 生活阅历的提升以及汲取了欧阳询、褚遂良“锋利刚劲、结体松 而不散”的艺术特色,张謇达到了“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 飘逸”“乍疾乍徐,飞动婉转,气贯长虹”〔5〕 的书法风格。 深受传统儒学教育的熏染,诗书造诣潜移默化影响着张 謇的书画收藏。张謇的关注点集中于“人品”与“画品”的联通 上,对于画者的高洁之行,必不吝言辞赞之,画作佳处往往以 精炼笔触记其精彩。

在《文衡山小字长卷跋》中“自云比来风 湿交攻,臂指拘窘,不复向时便利,而运指于方三分小格之中, 正复纵横伸缩,宽绰有余”〔6〕 ,正是有着极深的书法造诣的基 础,才能以平实话语诠释所鉴书画的妙处。张謇对于书画收藏的态度颇是随遇而安,并不会为觅得名家之作而刻意营 求。收集作品注重的是画作质量,而不是画作名气。

在张 謇的书画收藏中有为数不少的画作无款,张謇亦做好赏鉴 记载,并没有分别之心。对于喜爱的画作,也会因为囊中 羞涩而放弃,曾记录:“三十余年前于京都厂肆见马江香画 牡丹八十幅两大册,肆主云本百幅,并致而观之,百幅之花 位置姿态无一同者,叹为精绝,索值裁五百金,一人不能 得,商诸可庄兄弟合致之,亦不能,遂罢。今不知流落何所 矣。”〔7〕 

相比于同时期收藏家,晚年的张謇笃信佛教,对于 书画收藏更多是“不执着”的修行态度。他题刘世儒《万斛 清香图》时虽然知其为精品巨制,但却生出空落之感,“更 三百年,不知此画此诗复在人间何许矣”。《题怀素帖》中 对于书画的收藏显示出超然姿态,“素师书所谓是法即非 法,非法无非法者,当以禅理观之”〔8〕 ,可见张謇对于书画 收藏的开放姿态与豁达心胸。 

(一) 

作为从农村走出的状元,张謇“以天下为己任”作为个 人道德操守的准则,这种庞大的民族责任意识也反映到张 謇收藏了一大批南通籍书画家的作品。在张謇为博物苑中 馆匾额题跋云:“中国金石至博,私人财力式微,搜采准的 务其大者。不能及全国也,以江苏为断;不能得原物也,以 拓本为断。”〔9〕 张謇选择搜集南通籍书画家的作品是因为 博物苑的筹划之策,搜集本地书画较为容易,见效快。

张謇的书画收藏与赏鉴 张謇 书画收藏 第3张

[清]禹之鼎 蕉叶观音图轴 71cm×31cm 纸本设色 南通博物苑藏

在 其所收集的书画作品中,举凡南通明清之际较有才气的书 画家,他几乎都有收藏,并做好记录和题跋,例如南通籍 的包壮行,对于其画作,张謇很是推崇。南通博物苑所藏 的近十米的《墨梅屏》,张謇在画作右端下侧以行书题跋: “此前明崇祯癸未进士包石圃壮行画。《绘林伐材》称壮 行工钩勒梅花、水墨竹石。

顾乡里之流传绝少,似此巨幅尤 为仅见。初得时前侧之下犹存一包字,复为裱工剥弃,无可 征信,后之人将不办为何人称作,可惜也。题而识之,赴博 物馆以存先辈名迹。”〔10〕 这段题跋的时间为清光绪三十三 年(1907)八月二十二日,此时正值通州师范学校始建,育婴 堂建设逾一年,张謇的个人经济生活不甚宽裕,实业压力 骤增。

对于《墨梅屏》的题跋,张謇依然显示出了精谨严肃 的学术风范。这段文字首先明确该画何人所作,收藏机缘 也颇为有趣,包括详细记录这幅画最开始得时只在前侧存 了一个“包”字,后来被裱画工人剥弃,题跋原因是为了后辈 知晓这幅画的来向,“赴博物馆以存先辈名迹”,可见对于 家乡先贤遗作保存的苦心。

另张謇所藏并赠予南通博物苑 包括李方膺、胡长龄、顾骢等南通地方籍画家作品,为地方 明清史研究提供了可供研究和观赏的大批资料,这些都归 功于张謇礼敬乡贤之心。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angDeShuHuaShouCangYuShangJian.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