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上,流行画实景山水,尤其 到明清时期,此风更盛。明代王绂的《北京八 景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王履的《华 山图》册(十一开)(上海博物馆藏)、文徵明 (1470—1559)的《潇湘八景图》册(八开)(山 东省青岛市博物馆藏)、文从简的《满湘八景》 册(八开)(中国美术馆藏)、文伯仁(1502— 1575)的《金陵十八景图》册(上海博物馆藏)、 宋懋晋的《西湖胜迹图》册(十开)(天津博 物馆藏)、郭存仁的《金陵八景图》册(八开) (南京博物院藏)、董其昌(1555—1636)的《燕 吴八景图》册(八开)(上海博物馆藏)和清 代弘仁(1610—1663)的《黄山图》册(六十开) (故宫博物院藏)、原济(1642—1707)的《黄山 图》册(二十一开)(故宫博物院藏)、汪后来 (1674—1752)的《罗浮山水》册(二十开)(广 州艺术博物院藏)、董邦达(1696—1769)的《西 湖十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宸(1720— 1797)的《潇湘八景图》册(八开)(辽宁省博物 馆藏)、谭岵的《吴都一览图》卷(广东省博物 馆藏)、方薰(1736—1799)《蜀道归装图》册(二 开)(上海博物馆藏)等都是其典型代表。这些 以一地的真实景致为描绘对象的山水画,或真 实再现了山川原貌,或融入画家情感,乃写生 与写意的结合。但无论何种情况,具有史诗性 质的这些山水画不仅可了解其时山水画的艺术 生态,而且对于洞悉其时山水实景及其山川的 变迁、沿革均不无佐证意义,以画证史的治学 路径在实景山水画中尤为凸显。
图1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锦江春色》与张穆对题 18cm×22.6cm×2 纸本设色、纸本
在传世众多的实景山水画中,有一套《蜀 中胜迹图》册因不在博物馆收 藏 序列中,从 未得到公开展览或出版,故一直游离于学术 界和收藏界的视野之外。该山水册不仅具有 一定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对于了解晚清时期蜀中名胜及山水画风均具 有重要意义。
一、《蜀中胜迹图》的基本情况
《蜀中胜迹图》是晚清时期以四川地区风景为主题创作的一组山水画册,凡十二开,题 跋两开,描绘的是蜀中地区(含今日的重庆)的 十二处著名风景,分别为锦江春色、浣花草堂、 剑阁云横、天然桥、临邛沽酒、邛崃九折坂、嘉 州凌云、子云亭、古渝州、瞿塘滟滪、石宝塞和 严道铜山。
图2 [清]张穆 行书诗轴 130.5cm×50cm 纸本 山西博物院藏
其中,“锦江春色”和“天然桥”的 对开分别有张穆(1805—1849)和何绍基(1799— 1873)题跋,其余十开对开为空白,在册页末尾 则单独有两开题跋。现将全册考释如次: 第一开《锦江春色》,描绘的是在碧波荡 漾的锦江边上,桃花盛开,杨柳依依。近处为依 江而建的雕栏、回廊及楼阁,并有小桥流水,远 处为云烟缭绕的丘陵、房舍及矗立的宝塔。
作 者题识曰:“锦江春色,昔人有难画西川百里图之句,谓野色平衍,极目无限万里,诚难着笔, 若薛涛井一区,则负郭临江,参差掩映,点缀 春色,似亦易为。”钤白文方印“臣辛田印”和 朱文方印“秋农”,画心左下角钤朱文长方鉴藏 印“凌川郭氏”。对开有张穆题:“嘉陵山水,古 人形之歌咏者,皆言其严险,然以绵丽之笔写 之,乃令吾游神,其中有忘险图易之。
图3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浣花草堂》 18cm×22.6cm 纸本设色
慨此当是 画者之狡狯耳。药畦先生殆欲以其佳想移人耳 目,故墨林出示此册属题数语以资捧腹,醉后 狂言,知无当也,平生张穆。”钤白朱文连珠印 “张”“穆”。张穆为地理学者和书法家,初名 瀛暹,字石舟、石洲,山西平定人,与何绍基、 俞燮、王箓友、何秋涛等交善,著有《蒙古游牧 记》《北魏地形志》及《顾炎武年谱》《阎若璩年谱》等。
在其字号中,并无“平生”,此处的 张穆是否另有其人呢?但经考察其书法,此题 跋与张穆(石舟)的传世作品《行书诗轴》《行 书题颍上禊帖后》《行书虞集戏作试问堂前石 五首之一》(均藏山西博物院)相比较,风格一 致,出自同一人之手,故此张穆即为地理学者张 穆,据此则可知其别号“平生”。(图1、图2) 第二开《浣花草堂》,描绘的是在浣花溪 边的茂林修竹。
图4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剑阁云横》 18cm×22.6cm 纸本设色
沿着溪边拾级而上,有回廊、 茅亭及薄雾霭霭的远景,一叶轻舟停泊在竹溪 处。作者题识曰:“浣花草堂,锦官城外第一名 区。偶值冬尽春初,竹寒沙碧,曲径迷离,犹想 见工部当年风景。”题识处钤印漫漶不清,在画 心左下侧钤朱文长方印“辛田”,另在画心右下 侧有朱文长方鉴藏印“仲良鉴藏”。(图3) 第三开为《剑阁云横》,描绘的是在崇山峻 岭中,云烟缭绕,有蜿蜒的栈道、崎岖的山路、 横跨山涧的索桥及白云深处人家。
陡峭的山峰 与飞泻的流泉烘托出山势的险峻。作者题识曰: “树里河声,云边山色。因临笔墨所能到,而剑 峰林立,鸟道盘曲,青青如画,过来人睹此,定 笑我痴绝也。”钤朱文方印“辛田”和白文方印 “朝西”。画心左下角钤朱文长方鉴藏印“凌川 郭氏”。(图4) 第四开为《天然桥》,描绘的是在深山中自 然形成的狭窄山脊,两侧为深不可测的悬崖。山 脊上绿树成荫,前后两端有门楼,远处为绵延 的山峰。
图5 [清]蔡辛田 蜀中胜迹图册之《天然桥》与何绍基对题 18cm×22.6cm×2 纸本设色、纸本
山脊成为连接两山之间的天然通道, 故被命名为“天然桥”。作者题识曰:“天然桥, 剑门道中,天成奇迹。夹道翠柏,为前明守土者 甘棠也。老干浓阴,绵亘百余里,行人尝暑憩息 于此,眼看山色,耳听泉声,正不知消受几许清 福,名曰天然,确副其实。”钤朱文长方印“辛 田”,左下角钤白文方印“寓目写心”,画心右下 侧有朱文长方鉴藏印“仲良鉴藏”。对开为何绍 基题跋:“蜀中山水,梦想未得到。
展观是册, 奇秀骆驿,目不给赏,石涛云搜尽奇山打画稿, 心师造化,宜然。子贞何绍基。”无印。何绍基 为清代有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字子贞,号东洲, 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 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历任 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广东乡试考官、提 督、四川学政,著有《东洲草堂诗钞》《惜道味 斋经说》和《说文段注驳正》等。(图5) 第五开为《临邛沽酒》,描绘的是在山村 杨柳岸边,一人在茅庐中当垆卖酒,一红衣者 拄杖携书童而至。
对岸山影绰绰,湖山平远;近 处平畴绿野,水波不兴。作者题识曰:“临邛沽 酒,川省风气,红粉当垆,所在多有独写临邛道者,于文君不能无遗憾焉。药畦。”钤朱文方印 “辛田”,画心左下侧有朱文长方印鉴藏印“仲 良鉴藏”。(图6) 第六开为《邛崃九折坂》,描绘的是山峦 起伏的深山中,蜿蜒曲折的山径沿山盘旋,山 上林木葱郁,烟云弥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uZhongShengJiTuYuShiJingShanShuiHua.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