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吕效书山水画近作有感17年前,吕效书曾在北京举办了以巴蜀风情为题的个人画展。

面对当时《北京青年报》记者马平的采访,吕效书谈及创作过程时说,画画就如去一陌生的地方旅游,最后完成的作品是出乎意料的。由此我们知道吕先生的创作过程是胸无成竹的。似想事先没有构图及预想结果,而画家本人却一丝不苟地皴擦点染于素纸之上,而心中的愉悦贯穿于画家的作画过程中,于是乐此不疲,周而复始。其实这正是一种心境。而很多画家却忽视了这种心境的把握与追求。古人有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是客观景物作为画家创作的依据,而中得心源是作者胸中的主观臆断,亦是心境的流露。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气韵生动的长披麻皴线条,徐文长在《杂花图》卷中率意的藤蔓及当代画家吴冠中笔走龙蛇的《玉龙雪山》,都无不透露出画家的一种心境。而这种心境应该是平和的、纯洁的、愉悦的,这也正是画家们所追寻的。在目前这种物欲盛行、人心浮躁的社会前提下,要在心灵中保留一块净土谈何容易。按照前辈们的说法,这需要定力。定力何来?唯读书行路方可,即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吕效书在这方面也下过不少功夫。正因为如此他在认识上才获得了飞跃。在早年与陈子庄先生的交往中,吕效书因不识石壶先生画之妙而将先生为其题了上款的画,留在友人处而传为笑谈。俗语说眼高手低尚可药救,而眼低手低则无药可救也。而后来的日子里吕效书通过对黄宾虹的深入研究,心领神会,方知道子庄先生当年画之妙处。然为时已晚,画是要不回来的了。好在眼力与手力都得以提升,其教训也是深刻的。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完成是不受利益所驱动的,在此过程中画家在寻求的正是一种心境。一幅画如此,一个画家用毕生的精力去完善去追寻的同样如此。

近年来,吕效书所感悟到的最大收获也莫过于此。说到中国画,笔墨是一个永远的话题。金庸先生在塑造侠客的形象时,也忘不了与之相配的兵器,好的兵器相当于画家运用得好的笔墨。然而到了最高境界,大侠手中之剑已化作心中之剑。故此手中之剑已不重要,至于吴冠中先生是否因此而说出笔墨等于零的话,不得而知。而我们在看了吕效书水墨山水画之后,可以感到他在运用笔墨这一语言工具时已得心应手。画面上的一笔一画,墨色的干湿浓淡都是那么和谐而自然。这显然是经过多年的磨炼才能达到的功力。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真正使作品内涵得以升华的不是笔墨自身的锤炼,而是他所追寻的那种心境,那种能使手中之剑化作心中之剑的心境。此时不禁令人想起王静安先生关于做大学问者之三种境界的一句名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斓珊处”。

不过这个心境是大的心境,恍兮惚兮,不可言状,有如我们看到的释迦牟尼或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心境寻求的过程中,画家的人格内涵得到提升,画论有云“人品既高,画品焉得不高”,吕效书先生对人品修养的关注,必定使其艺术创作更具魅力。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