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长巍 1989年生,布依族,贵州镇宁人。现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中国书法 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获第七届贵州省文艺 奖二等奖,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三等奖,贵州省青年“篆刻十佳”称号,全国第二届 篆书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优秀奖(最高奖),全国第 三届篆书书法作品展(提名)。作品入展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三届书法 篆刻展·篆书(进京展)。
伍长巍 篆书 临《祀三公山碑》 248cm×254cm 2023年 释文:元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恭惟三公御语山,三条别神,迥在领西。 吏民祷祀,兴云肤寸,偏雨四维。遭离羌寇,蝗旱鬲并,民流道荒。醮祠希䍐,敬奠不行。由是之来,和气不臻,乃求道要,本祖其原。以三公悳广,其 灵尤神。处幽道艰,存之者难。卜择吉土治东,就衡山堂立坛,双阙夹门。荐牲纳礼,以宁其神。神熹其位,甘雨屡降。报如景响,国界大丰。谷升三 钱,民无疾苦,永保其年。长史鲁国颜浮、五官掾阎祐、户曹史纪受、将作掾王笧、元氏令茅厓、丞吴音、廷掾郭洪、户曹史翟福、工宋高等刊石纪焉
两汉,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是古文字向今文字逐步演化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隶变 意义非凡,它不仅推动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更促使当 时的书法艺术呈现出风格多样的繁荣景象。篆书,在汉代初 期作为官方文字,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演变成一种彰显庄重 肃穆的非实用性文字,其风格也因隶变发生显著变化。汉代 的碑额、刻石、铜器铭文、砖文瓦当,以及流传下来的墨迹 等,无一不独具风格,散发着独特魅力。其中《祀三公山 碑》以其区别于传统小篆的独特风格引起后代书家及学者的 关注。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 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似 篆似隶,亦篆亦隶,或称缪篆。碑凡十行,行十五至二十四 字不等。东汉元初四年立,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汉碑 堂。《祀三公山碑》最早在元代乃贤所著的《河朔访古记》 中被提及,然而此后却一度隐匿于世。直到清乾隆三十九 年,元氏县县令再度将其寻得,此后,引发了近现代以来中 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成为众多学者深入研究的重要对象。此 碑处于篆书向隶书演变的过渡时期,用笔风格与秦篆截然不 同,摒弃了秦篆的婉转圆润,转而展现出汉隶的方折劲挺。
伍长巍 篆书 庾肩吾《从驾喜雨诗》 180cm×97cm 2024年 释文:西岳浮樽桂,东皇事浴兰。赦诏还京兆,归神出灌 坛。湿风含酒气,阴云助麦寒。典农欣受职,治粟喜当官。复此随车雨,民天知可安
其体势开阔奔放,气魄雄浑刚强,整体风格古朴苍劲、雄浑 厚重,笔意奇逸洒脱、酣畅淋漓。加之碑文中篆隶相杂的独 特基调,使其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 在汉篆作品中独树一帜。正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祀三公 山碑》在中国书法史上获得了广泛的接受与高度认可。
众多 书法大家均从该碑中汲取丰富养分,不断拓展、创新自身的 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诸多宝贵的艺术珍品。 《祀三公山碑》的用笔与结体,彻底冲破了秦代以降 小篆的固有规范。秦篆书写讲究圆起圆收,行笔过程中毫无 提按变化,线条横平竖直,空间布局追求对称,重心上移, 呈现出上紧下松、结体纵向修长的特点。而《祀三公山碑》 却独树一帜,大胆吸纳隶书的长处,为篆书艺术融入全新 活力,极大地丰富了篆书的用笔技巧与结体形式,为后世书 法家研习篆书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范式。
伍长巍 篆书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180cm×97cm 2023年 释文: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 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 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杨守敬评价此碑说: “非篆非隶,盖兼二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 邓完白篆书多从此出。”在章法布局方面,与《峄山碑》 《袁安碑》《袁敞碑》那种严谨规整、纵横行列分明的布局 不同,《祀三公山碑》大胆创新,采用了“纵有行、横无 列”的独特章法。这种布局方式,既保证了纵向行气的贯 通,又赋予横向排列以灵动变化,使整幅作品在整齐中蕴含 灵动,于规矩中彰显自由 。 把《祀三公山碑》放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来审视, 与同一时期的汉金文、汉铜镜铭文、汉砖瓦铭文以及简帛书 等相比较,会发现它既具备时代赋予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 特殊性。 先看时代共性。汉朝建立后,在诸多方面继承了秦朝 的制度,文字使用方面也不例外。秦朝时作为通行字体的篆 书,在汉初依旧被广泛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 兴起,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当时的官方正体字。在这样的 大环境下,篆书不可避免地受到隶书的影响。当时的篆书大多呈现出结体趋于方正、重心向下移动的特点,部分偏旁部 首也出现了隶化现象,甚至有些作品中还夹杂着纯粹的隶书 成分。
伍长巍 篆书 王守仁《梧桐江用韵》 180cm×97cm 2023年 释文:凤鸟久不至,梧桐生高冈。我来竟日坐,清阴洒衣 裳。援琴俯流水,调短意苦长。遗音满空谷,随风递悠扬。人生贵自得,外慕非所臧。颜子岂忘世,仲尼固遑遑。已矣复 何事,吾道归沧浪
再谈《祀三公山碑》的特殊性。相较于汉金文、汉砖 瓦铭文、汉碑额篆书以及简帛书等,《祀三公山碑》字体较 大,所包含的字数也较多。尤为重要的是,其独特的结体方 法以及“有行无列”的章法布局,能够极为充分地展现出汉 篆的整体特征。基于此,在临习《祀三公山碑》及创作过程 中,应当秉持多元取法的态度。学习者不妨将它与同时代、 同类型的汉篆作品相互参照、融会贯通,从而更全面、深入 地领悟汉篆的艺术精髓,提升自身的书法技艺与艺术修养。 自清代黄易发现《祀三公山碑》后,它便如一颗璀璨 星辰,吸引着无数书法家竞相取法,其深远影响一直绵延至 当代书坛。
黄易堪称这一艺术传承脉络中的“先行者”。他 率先从《祀三公山碑》中探寻艺术灵感,并将珍贵的碑拓本 慷慨转赠给多位友人。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有限的时代,黄 易的这一举动,不仅推动了此碑在书法界的广泛流传,更为 碑文的文字鉴定工作奠定了基础,其贡献不可磨灭。
此后, 众多书法大家纷纷受其感召,在《祀三公山碑》中汲取创作 养分。邓石如以隶法作篆,赋予篆书全新的灵动与古朴气 质;赵之谦巧妙融入北碑的雄浑与方峻,拓展了篆书的表现 张力;吴昌硕凭借深厚的金石修养,为篆书注入高古奇崛的 韵味;齐白石大刀阔斧,以独特的质朴风格,为篆书开辟出 崭新境界;潘天寿以其独特的构图思维,使笔下篆书呈现出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陈大羽在传承中大胆创新,融入写意精 神,让篆书充满灵动活力;沙曼翁则精研笔法,将碑帖融 合,尽显古朴典雅之态。他们或借鉴隶书笔法,或融入北碑 风骨,或结合简牍意趣,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将《祀三公 山碑》的艺术精髓融入自身创作,从而不断拓展、丰富和完 善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前人对《祀三公山碑》的借鉴,为当代篆隶书创作打 开了新思路。
在当下的创作语境中,篆隶创作完全可以大胆 突破传统字体的森严界限,不必困囿于标准篆隶书既定的规 范藩篱。书家们不妨让笔意自由穿梭于篆隶两种书体之间, 融会贯通,营造出一种独特而富有张力的笔墨韵致。如此一 来,既能够传承传统书体的精髓,又能赋予篆隶书创作以崭 新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