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当代吴门画家,现任苏州国画院副院长的山水、人物画名家马伯乐可称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具有独立见解的一位。

马伯乐画作

 马伯乐作画,笔墨厚重,气势宏大,意境深邃,形成了“格高而思逸,笔妙而墨精”的自家特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说马氏“全面继承了吴门画派的文人画传统,传统功力之深厚在‘新吴门画派’诸家中最为突出。……他的山水画笔墨苍润清逸,接近‘粗沈’、石涛,而且更显得浑厚华滋,古装人物则类似吴门绘画中常见的文人雅士,题画诗跋的书法劲健洒落,与画风一致。马伯乐全面的诗书画修养和深湛的笔墨功力,为‘新吴门画派’直接继承吴门画派的传统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若探究马伯乐之书画艺术成就的由来,那便是从獭祭而成开始,进而到信手拈来。

马伯乐画作

 水獭捕鱼,喜欢把捕到的鱼依次排列而食之,如古人祭祀祖先一般。所以后人就用“獭祭”来形容文学上喜欢多用典故的现象。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作诗文时,为了使用典故,常常把要查阅的许多书本摊在案头,就像獭摆放鱼的样子,遂有了“獭祭鱼”的外号。把“獭祭”用在书画传承上,则可比喻为广泛地临摹、学习传统经典。

 谈到有关中国画的“笔墨”问题,马伯乐曾说:“古典山水画不仅是形式的肖似,笔墨才是其灵魂。要继承历史上所有的优秀绘画遗产,要深入得进去,又要出得来。精湛的笔墨技巧没有苦学、不下笨工夫是学不到的。……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而笔墨的优劣往往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全凭作者的修养、把握和鉴别。”这些便是他能实现“全面的诗书画修养和深湛的笔墨功力”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在实践中,马伯乐数十年来抄录过数十本中国古典诗文,临摹过数以万计的历代法书名画。

因而,用“獭祭”来形容他在习艺中所下的“笨工夫”及其苦学精神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尤其可贵的是,他只是把獭祭而成作为习艺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料,了解和掌握传统经典中的各种技法和形式结构,使自己在创作中能做到成竹在胸。所以,他认为“要深入得进去,又要出得来”,只有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并反复锤炼,才能在艺术思想和艺术境界上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才能达至得于心而应于手的妙境。我曾再三品读他的《吴门百贤图》和《当代吴门名家马伯乐作品集》,深知他的画由獭祭而成发展到信手拈来、妙造自然的境界,也证明艺术道路上绝没有取巧的捷径。

 至此,我想起了黄永玉20年前评价马伯乐的一段话:“他排除困难重重的消极社会影响,兢兢业业从事于仅属于画家份内的全方位的劳动,心手和一,多少年来,发出了恰如其分的艺术光芒。一人物,一山水,一花草,一树木……无不现出娴熟的基本功和文化的根底。有信心抱负,却是用实践的汗水孕育而出。不取巧,不欺世,不媚俗,作者与画中人物融为一体,人格即是画格。谦虚谨慎。不单作品能与鉴赏者取得一致,且作者亦能成为观众未谋面的好友。”(附图均为马伯乐画作)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