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大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大同雕塑双年展”策划启动工作会在中央美院雕塑系召开。会议主要探讨本届双年展的定位、规模、主题、策划方式,并达成了共识。

会议现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黎明,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大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广林,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曹春生、陈云岗、龙翔、殷小烽,副主任兼秘书长吕品昌,委员杨奇瑞、孙振华,大同市文物局总工程师苏守义、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馆长张伟莉,《中国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唐尧,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郅敏,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张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胡泉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马文甲出席会议。会议由吕品昌主持。

会议现场

范迪安指出,大型的艺术活动都在中国美术当代发展历程中留下标志性的印记,也为中国美术时代的大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文艺的发展,摆到了民族精神培育、国家整体发展有机统一的位置上,雕塑界这些年呈现出坚定的学术探索势头,在思想认识、学术取向上保持了坚定的心态。大同双年展是美协和美院坚持推动的项目,能够把雕塑双年展作为美术活动中的重要项目坚持下来很不容易,也是雕塑界齐心协力的成果。他还希望在两个方面加强:一是突出文化主题,学术命题;二是在作品和社会见面的平台打造上,可以有新的构想。

吴为山认为,雕塑双年展在大同的延续,说明大同市委市政府能够在新时代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在习总书记文艺思想的影响下坚守文化品牌。品牌的打造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仅有品质的保证,还有时间的延续,才能把品牌做下去。这是很好的文化举措,也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事业成果靠三方面保证:艺术家、组织者、政府保障,这次展览活动在三个方面都有充分的保障。他还对大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对雕塑事业的关怀和重视表示感谢。

黎明指出,雕塑艺委会举办了系列的活动,例如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青少年雕塑展等,为后辈力量铺一条路。雕塑双年展是一个重要平台,在雕塑界形成了巨大影响力。此次专家学者一同探索双年展的模式,我们很有信心将这届活动办的更精彩。我们有传承和再思考,秉持开放的姿态,五个策展板块各司其职,对未来的创作发展都是很好的契机和学术引导。

李广林代表大同市政府对活动的举办表示支持,双年展在大同曾举办两届,社会反响良好,提升了城市的人气和文化内涵。他还表示大同市一定会用好这个文化名片,中国雕塑博物馆也将倾尽全力把保障工作做好,办出特色,不负众望。

吕品昌介绍了今年将在大同推出一系列雕塑活动,首届青少年雕塑大展、“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全国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大同雕塑双年展。他还介绍了往届双年展的机制,历届双年展都会聚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也是检阅雕塑创作学术队伍的重要展示平台,在全国形成的广泛影响力。此次系列雕塑活动集中在大同举办,将呈现中国雕塑蔚为壮观的景象,成为艺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推进大同打造雕塑之都的进程。

展览拟于2018年11月在山西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举办。

孙振华介绍了展览总体框架结构和学术主题:

本次双年展的主题为“不同”:

(一)“不同”是和而不同,中国雕塑在今天的目标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出中国的声音,让雕塑成为彰显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中国人现实情怀和人文追求的载体,体现出中国当代文明的特殊性;所以,“不同”首先是展现中国雕塑在世界上的不同。

(二)“不同”也是今天中国雕塑现实状态的客观写照,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多样性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雕塑艺术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征,正是因为种种“不同”,种种的探讨和突破,中国雕塑才在40年中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就。

(三)“不同”最能展现当今中国雕塑活力和问题,问题背景的不同;历史资源的不同;面临课题的不同;呈现方式的不同;方法路径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预示了中国雕塑的未来方向和各种可能性。

本次双年展包括五大板块:

(一)器物篇。器物是中国雕塑的老传统,它是在在梳理民族自身雕塑文化传统中所出现的概念,器物板块一方面承接中国古代雕塑的“器物”传统,同时又致力于探索将器物传统在今天进行新的跨界,新的延展,新的融合,新的创造。

(二)具象篇。具象是中国雕塑的新传统,它建立在从西方引入的写实主义雕塑的基础上,具象雕塑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中,还具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还可能有什么新的发展?如何定义具象雕塑的当代意义,不断拓展其新的领域,则是这个板块的内容。

(三)材料篇。材料实验和探索,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在雕塑教学和创作中所出现的创作趋向,它的学理背景主要是来自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还受到日本“物派”等影响,目前,材料创作在中国当代雕塑中方兴未艾,本板块即是对材料领域新成果、新动向的呈现。

(四)户外篇。户外公共雕塑也是中国雕塑的新传统,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本次户外板块是一个研究性项目,它将以大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大同的社区、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其它公共生活区域的研究,结合目前中国户外雕塑特别是公共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在新的基础上,提出户外雕塑的新思路、新方案。

(五)科技篇。科技介入雕塑,是中国当前最为鲜活的雕塑现实,电子技术在雕塑上的运用、3D打印、动态雕塑、VR、AR……成为中国当代雕塑的潮流,本板块则是对这一方面的新的创作成果所进行的呈现。

本次双年展组建策展团队:

总策展人:孙振华、吕品昌。

分策展人:器物篇:张伟,具象篇:马文甲,材料篇:郅敏,户外篇:胡泉纯,科技篇:唐尧。

| 与会专家对策划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关于展览的开放性,曹春生认为,雕塑双年展充分利用大同的地域特色,经过几年的工作已经做的很好。几个板块很有创新精神,年轻艺术家有很多想法尝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允许大家充分的设想。在大环境中把握大方向,老传统不能丢,也不能固守,受众的思想很活跃,需要多方面的滋养。

关于展览的代表性,王少军指出,这次策划具有国际化、参照性的思维方式。五个板块的构思,既回到了中国本土的当代现实,又从国际视野回到了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这是中国当代雕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展览,从传统古代雕塑,到最前沿的科技跨界性雕塑都包含其中。器物板块的出现,意味着对器物文化的再思考、再普及。

| 与会专家对展览的理念和定位给予高度肯定:

陈云岗认为目前策划方案已经大型初具,为下一步操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双年展又回到大同,这是雕塑界和大同的幸事。在五个板块中有四个是年轻雕塑家参与策展,相信一定会超越以往的展览效果。

杨奇瑞认为,策划案全面且有高度。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当下问题的前瞻性思考,为了提升展览的学术影响力,展览还可以举办青年论坛,通过理论研讨会增进学术品格。

龙翔认为,展览的学术主张很好,一定会取得成功。这五个板块也是目前我们高校在前沿探索中一直探索和关注的,相信几位策展人会在短时间内把问题意识、前沿意识做出来,把对前几年双年展的总结和梳理隐含在其中。

殷小烽认为,先期策划的五个主题达到了新高度。经过策展团队设定的展览,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展览启用年轻雕塑家作为策展人,新人做新事,肯定有新的架构,希望各位策展人拿最高的学术评判落实到各自的学术板块。

张伟莉介绍了中国雕塑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展览活动已经准备了两年,令人激动和期待,博物馆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迎接各位艺术家,迎接每一件作品。相信在这支策展团队的努力下,会呈现精彩的、“不同”的双年展。

| 各分策展人阐述分板块的学术理念和构想:

器物篇:考虑到边界交叉的问题,张伟希望缩小器物雕塑选择的范围,呈现精准的概念。器物雕塑这些年是热点,但是学生作品中在转变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之前的创作方法和理念,慢慢借用传统元素,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具象篇:马文甲阐述对“具象”的理解,包括两个部分:叙事和温度。具象语言也是叙事逻辑,温度是具象传承的特点,新的视觉品格到哪里了?现代人说话的方式有什么新的进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的特征,都有对时代、身份、表述边界的超越性。

材料篇:郅敏认为双年展不是以完善为核心,而是以最近期的创造力为核心,材料板块要讨论对材料的新认识,通过材料展再次掀起对“物”的讨论,物的边界是什么,物与人是什么关系?物和场域是什么关系?既邀请成熟的艺术家拿出最新的、有探索价值的作品,也推出年轻的、有敏感触点艺术家的作品。

户外篇:胡泉纯从三方面思考公共艺术:1、时代的语境,城市的更新和乡村的复兴,所有公共艺术的切入都是紧贴时代。2.学术的语境,注重划分边界。3.场域的语境,如果脱离具体场域,就停留在装饰美化层面。针对大同场域进行针对性的创作,把其他城市的经典案例也作为比对的案例。

科技篇:唐尧对板块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如果纯粹以科技冠名限制比较大,有些作品科技性强,但背后的思想性、精神性相对弱。希望在这一板块中,更包含一些对未来美学倾向的展示。

与会专家合影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