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院在宣德年间达到鼎盛。宣德仅十年,却是明代宫廷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它是明代前期绘画的高潮,也是中期绘画兴盛的起点。明宣德年间,画坛不但名家辈出,而且时代风格也已形成。明代画院经过洪武、永乐年间的重建、恢复和发展,至宣德年间达到鼎盛。就当时的经济、政治情况来看,明朝政府积累了大量财富,政治也相对稳定,这是画院繁荣的基础和前提。另外,宣宗、宪宗、孝宗等人都爱好和提倡绘画,这对明代画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宣德时的山水画家不像明初画家那样师法元代,而是师法南宋,但他们的山水画比南宋更为细润、严谨、富丽、矜持。不过,宣德时的山水画构图有些平淡,有人为组合的痕迹。李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

  李在约在永乐末年到北京,宣德初年进入画院。他在画院中经历了正统、景泰和天顺三朝。成化四年(1468),日本画家雪舟来北京访问,曾向80岁左右的李在请教过破墨与设色的技巧。雪舟到中国后所作的山水画,明

显受李在的影响。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41岁辞去任职仅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时所作的一篇抒情短文。作者以无限喜悦的心情,想象着归家后过田园躬耕生活的种种乐趣,以释放“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情绪。文章写得非常美,用欧阳修的话说,那是“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晋以后,有许多文人、画家与陶渊明的隐逸心境产生了共鸣。诸多画家以《归去来兮辞》为题材来作画,以表达一种释然、洒脱的心境。

  永乐二十二年(1424),李在、马轼和夏芷三人分幅合画的《归去来兮图》卷代表了明代中期画院的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创作水平。其中,李在共画有《云无心以出岫》、《抚孤松而盘桓》和《临清流而赋诗》三幅。

  这里,我们欣赏的是《云无心以出岫》(见右上图)。此作为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8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李在描绘了《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的情景———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中飘出,鸟儿飞倦了,所以要回家;天色渐暗,太阳快要下山了,诗人抚摸着孤松,不想离去。画家把这种意境近乎完美地表现到纸上。他画中所要表达的对陶渊明隐逸情怀的追慕是不言而喻的。画中,远处的山峰在烟云的遮掩下若隐若现,一群小鸟飞在回家的途中。右下一隅,一位博冠宽带、儒者装束的高士坐在松树旁,出神地看着眼前的美景。侍童安静地伫立一旁,不忍打搅。真是一幅美妙的画作!观此画,我们仿佛听到畅然长吟的声音,仿佛感受到画家“闲看流云聚散,漫随清风来去”的洒脱和“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坦荡。

  《云无心以出岫》中的山水画法主要学马远、夏圭。山峰用小斧劈皴皴出。树木以浓、淡墨点染,苍郁、厚重。人物用刚劲的线条勾勒,用笔洗练,刻画生动传神。画面工写结合,构思精巧,色调古朴典雅,气势豪迈。

  李在属“浙派”,画法多效古人,仿古但不泥古,能融会贯通、自成风格,史称“自戴进以下一人而已”。明代朱谋垔《画史会要》评价他:“人物笔致苍古,八面生动,开闽派之先。”时任兴化知府的岳正也十分欣赏他的画作,特赋诗赞他:“草草如荒意不荒,云根老树带疏篁。摩挲二十年前墨,还有谁如李在狂!”   

        李在的传世作品《琴高乘鲤图》藏于上海博物馆,《归去来兮图》卷中的《抚孤松而盘桓》、《云无心以出岫》、《临清流而赋诗》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溪山云阁图》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渚畔晴岚图》、《夏禹开山治水图》、《松庵论道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米氏云山图》册页、《萱花图》册页藏于淮安市博物馆。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