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这位15世纪伟大的画家,掀起了明代画风剧变的浪潮。吴门画派由沈周发端,门人文徵明继之,再加上唐寅仇英,共同树起了吴门画派的旗帜。一时画派人数骤增,成为明代最大的画派。他们广学“唐宋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兼综条贯,莫不揽其精微……”(明朱谋垔《画史绘要》),压倒了自明代初期就占据画坛正宗地位的浙派,使当时濒临衰竭的传统文人画重新成为画坛的主流。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这幅《仿大痴山水图》(见上图)   沈周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这幅《仿大痴山水图》(见上图),无疑是沈周将古今画风熔为一炉的扛鼎之作。此画为纸本,设色,纵115.5厘米,横48.5厘米。画幅右上方自题:“弘治甲寅秋八月,沈周临大痴道人笔意。”下钤“沈氏启南”朱文印、“白石翁”白文印。作品曾被近现代的顾文斌收藏。“弘治甲寅”为1494年,时值沈周68岁。观此图,远方群山逶迤,云烟缥缈,碧水回环,境界开阔。山林间的古寺、屋宇若隐若现。溪桥上,一位骑驴的高士似向古寺走去,一童仆抱琴在前引路。主仆二人似乎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仰首静听风吹林的瑟瑟声和溪流的涓涓声。沈周此图虽仿黄公望的笔意,但又自具特色——皴笔松简、浓墨点缀、清劲苍浑、层次分明。

 沈周曾收藏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的笔墨和立意对沈周的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韩昂在《图绘宝鉴续编》中说沈周学黄公望“法其善处,略其不善处,遂自名家。因求画者众,一手不能尽管,令子弟模写以塞之……”沈周既注重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而是注重对他们的绘画图式进行提炼和简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他在《沧洲趣图》上的跋语就阐明了这种观点:“以水墨求山水,形似董、巨尚已。董、巨于山水,若苍、扁之用药,盖得其性而后求其形,则无不易矣。今之人皆号曰:‘我学董、巨。’是求董、巨而遗山水。予此卷又非敢梦董、巨者也。”

 观沈周的《仿大痴山水图》,左实右虚,山石用秃笔中锋皴出,皴笔短;坡岸间用侧锋皴擦;树干用笔顿挫有致,富有节奏感;树叶以卧笔横点点出,或用尖笔淡墨、或用粗笔浓墨点厾;苔点圆浑而略扁平。苔点与杂树以率意的笔墨绘出,正如文徵明所说的“粗枝大叶,草草而成”。沈周此画在水墨的基础上略施淡淡的浅绛,使景物更加真实生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沈周此画的图式是从“元四家”画中变化而来的,融入了黄公望画的空灵、吴镇画的雄浑以及王蒙画的细劲。他对他们的图式进行了简明化处理——减少了过渡层次、强化了形态特征,行笔简括,因而其画疏简、苍劲、浑厚。

 沈周的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风貌,“细沈”为早期的风格,“粗沈”为晚期的画风。《仿大痴山水图》就是典型的“粗沈”风格。描绘此图时,他除了汲取吴派前驱“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的长处外,还吸取了浙派画家用笔的力量感,下笔刚劲有力。如画中较为整饬的山石轮廓线、山体脉络和斧斫式的皴笔都表现得极为劲健。此外,他还保留了元画蕴藉含蓄的特点。如画中比较多的中锋用笔和松秀的干皴用笔既凝重又不失隽秀,墨色酣畅而不失浓淡变化,气势磅礴而不失醇厚、润泽。沈周的这种笔墨形式,既将元画的“软中带硬”变为“刚中有柔”,加强了笔墨的骨力,又避免了浙派画家用笔过于外露和霸悍的缺点,在表现技法上有明显的创新。

在营造意境上,沈周一改元画的空寂之境,而是着重表现山川宏阔的“势”和朴实的“质”。同时,他又避免刻意的雕琢,使其画具有元画“平淡天真”之趣。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等。出生于书画之家,家藏甚富。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一生不仕,在悠闲的环境中纵情山水,过着“畸零天地一夫闲”的生活。山水、人物、花鸟兼擅,悉入神品。主要传世作品:《仿董巨山水图》、《沧洲趣图》、《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藏于故宫博物院;《东庄图》、《牡丹》、《慈鸟图》,藏于南京博物院;《盆菊幽赏图》、《烟江叠嶂图》,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