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下午,2025上海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在程十发美术馆举办。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尚辉,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院原院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唐勇力,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裔尊,上海美协顾问、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张培成,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杨正新、韩硕,上海美协副主席陈翔、鲍莺,上海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上海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毛冬华、副主任邵仄炯,上海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原副主任汪家芳,上海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胡炜、倪巍,上海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副主任汤哲明、委员张长虹,上海美协理事、华师大美院绘画系主任丁阳等,以及本届展览10件优秀作品作者等40余人参加会议。研讨会由丁设主持。
会议围绕本届展览的整体情况以及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的新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中青年创作队伍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尚辉对展览最大的感受是“有新意”。他认为,上海中国画家不执着于传统笔墨的焦虑,更专注于如何创新以展现独特才智,这次展览可以看作是全国中国画“传统出新”课题的一个缩影。他谈到,“展览在创新上表现突出,其一是以平面化呈现城市建筑,虽然中国画本身也具有平面性,但这些作品的平面化是有空间结构的,是在空间结构中用淡墨处理,在平面之中进行某种程度的抽象意味的提炼,提炼之中还保留笔墨的运用,是当下中国画平面性探索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带来新颖视觉感受。其二是突破人物、山水、花鸟等日常视觉笔墨表现,融入当代艺术的审美元素,追求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理空间表达,允许不同解读。”通过对上海老中青三代画家参展作品的剖析,他认为,新一代的中国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接受了一些新的视觉养分,也接受了一些新的现当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实现了新的整合和突破,并且在多媒介的探索中能够保留审美和笔墨等最基本的元素,值得全国中国画学界好好总结。
唐勇力作为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在过去七八年的教学中通过与年轻画家接触,对上海中国画的发展变化从模糊片面变得清晰明确。他认为,这次中国画作品展全面透彻地展现了上海中国画的现状,涵盖老中青三代画家,体现出老海派与新海派的良好缔结关系,既重视传统笔墨精神及其发展,又以鲜明的上海都市情为绘画特色,形成了独特风格与语言,涌现出一批优秀画家。最令他感到惊喜的是70后女画家的成长,他谈道:“她们各自有风格、体系,又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一种特别好的现象。”他也客观地指出了展览中显露的不足,如写实功力、造型能力欠缺,人物画在承担重大题材创作方面后劲不足,造型基础需加强等。他建议,未来上海中国画的发展,需在美协的统一领导下,以各大美术院校和上海中国画院为核心,同时发挥老画家作用,以老带新,按照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推动,尤其要提升人物画创作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重点培养。他相信,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以及优秀画家的大量集聚,上海中国画必定会在全国展现其耳目一新的面貌。
裔尊从上海中国画的优势谈起,进而探讨了笔墨与时代、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她认为,此次上海中国画作品展新意显著,延续了海派以来上海艺术家的优良基因,即强烈的创新精神。“上海画家因地域环境熏陶,更注重发现自我、表现自我,他们在这个时代找到了自己最真切感受和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并通过中国画的语言表达出来。”她谈到,当下绘画整体趋于边缘化,中国画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每天有30亿张影像上传到社交网络,形成了“影像霸权”,其割裂、高频、轰炸式的特点,与中国画静态二维、需静观体悟的欣赏方式截然不同。”她提出,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审美习惯已经被重塑,当代中国画家的时代命题已经发生转变,就是要解决笔墨和世界的关系,实现水墨的国际化表达,完成当代转型。她呼吁,艺术家要真诚面对时代与自我,找到当下能被接受的方式表达真情真心。
张培成从共性与个性的多个维度,交流了对当下上海中国画发展中的创新与突破。他指出,展览中部分作品用铅笔线代替毛笔勾线,有些作品使用岩彩等力量感强烈的材料,“那么中国画可不可以就用铅笔勾线,材料是不是可以被代替﹖这些问题在我脑子里打架也是很厉害的。”他认为,“中国画一旦往现代走,毫无疑问会有一个参照系,那就是西方艺术。”在吸收西方艺术养分时,容易弱化自身笔墨语言,让人产生“不像中国画”的焦虑。“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一直在这样想着,可以保证你的‘风筝’不断线,可以放得很远,但那根线永远拉着。”如何把握这个“度”,他认为,所有的作品不能只有共性,却没有中国画的个性;每个画家的作品不能只有中国画的共性,却没有画家的个性。他以王孟奇为例,感叹其几十年坚持毛笔勾线的传统创作方法,给予中国画创作者启示,即深耕自身领域也能成就精彩,形成鲜明的个性。
韩硕从本次展览的作品谈起,认为入选作品比上一届进步明显,无论表面形式还是技术含量,都能看出创作者下了功夫,“作品整体气息沉静,创作者专注于自身方向,这样的作品更能沉淀下来,艺术感受也更强烈。”关于中国画创作中,新材料、新技术、新方式的介入问题,他认为定义不重要,是否是中国画不重要,关键在于是不是一幅好画。他以展览中两幅岩彩作品为例,认为把它们放在中国画里并不合适,可归为壁画或综合材料绘画,强调界定本身的意义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何种材料画出好作品。
杨正新围绕上海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交流了自己创作的心得体会。他认为,城市决定艺术,如同时代塑造人,不同城市孕育不同艺术风貌。“我们的画跟上海一样,比较开放、包容,形式多样,比较繁荣,比较漂亮。整个画展水墨的很少,色彩强烈的多,这跟城市审美对画家的影响密切相关。”谈及中国画如何契合时代、探索发展,他认为“基因”至关重要。“中国画的基因有几个要素:笔墨、水墨、造型、色彩和构图,最主要的,我体会是笔墨。”他以个人创作为例,强调保持海派中国画的笔墨传统,而在色彩、造型、构图上突破传统模式,使得作品既具海派特质又显新意。他认为,这次展览整体也呈现出这样的良好状态。
陈翔对上海中国画的发展进行了理性的反思。他认为,在上海美术界的共同努力下,“从某种角度讲,上海越来越和全国的主流接轨了。这既是一个好事情,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海派的特色还是越来越少了。”他谈起近两年在筹备举办“何为海派”系列展览的过程中,通过深挖史料了解到当年海派的影响力之大之深远,认为反观当下现状,值得每位上海画家反思。他提出,传统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的笔墨不仅是指技法,更是指传统文化在笔墨当中的呈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范畴无需刻意界定,画家的创作本身就在拓展其边界,每个人心中自有定义。
鲍莺分享了她在中国画创作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她谈到,进入上海中国画院二十年,经历了从美院毕业后敢画,到之后十年的彷徨、回归传统,再到2014年通过一幅超现实风格的工笔人物画获得内心解放的过程。“这幅画以隐喻手法呈现当年七件悲剧事件,让我找到用象征、隐喻表达情绪的方向,既契合中国画含蓄的特点,也和我折中、迂回的性格相符。”她表示,要慢慢梳理出自己的想法,更坚定地走幻境、隐喻、荒诞之路,更坚定地更自信地展现个性,更自由地创作。
汪家芳认为,上海的画家身上有一种难得的特质:既自律,又重视传承,更不缺创新,最可贵的是那份独立性—一不盲从、不跟风。他谈到,“这次展览里,每位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无论成熟与不成熟,都能看出他们在认真思考。他强调,中国画的发展未必需要硬给一个定义,尤其是上海的画家,大家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转换探索,“成功了就上去了,不成功也就很自然地淘汰了。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沉下心把画画好。”
汤哲明表示,改革开放后向西方学习的谦虚态度值得肯定,这也促成了如今多元的艺术局面。“但我始终怀念老一辈艺术家,比如上大美院的老一辈油画家,他们即便画油画也坚持写书法”,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浸润。他谈到改革开放前的绘画艺术,认为那个时代的创作虽不完全是从纯艺术角度出发—一当时多数人是文盲,画家需要通过作品让大众看懂,而是主动放低了艺术的姿态去贴近时代,但那些作品到现在依然很有价值。他强调,对比不同时代的创作会发现,我们既要学习外来的好东西,更不能丢了自己的根,这或许是当下艺术发展应该思考的关键。
张长虹从当下上海中国画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前创作的整体水平确实比前些年有提升,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带颜色的作品增多,“这是探索中的现象,相信随着探索深入会有新面貌”﹔部分题材的创作不算成功,比如工业题材,从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就开始创作,到现在展览中的相关作品,有的是往写实发展,但不够理想,背后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他还谈到大尺幅作品突出的现象,认为是当下美术展览的常态,往往是画家为适应展览形式而创作的,这种“一参加展览就先考虑画大画”的现象也值得探讨。
丁阳坦言,在北方完成整个求学经历后来到上海,这里美术界整体的学术影响力和前沿性让他很受触动,也由此在创作上产生莫名的拘谨,“不太敢画了。”他说,“这两年培养的学生还算有收获,这次中国画作品展有四个研究生入选,为上海输送了新鲜力量。”他谈到张晓凌院长对他的作品的评价,认为是点出了核心:缺了上海画的“巧”,表示会继续在作品里探索“巧”的融入,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感觉。
倪巍结合日常教学畅谈了对新科技介入以及笔墨如何传承等问题的思考。他认为,在新科技层出不穷的时代,更应强调绘画的本质。新技术可解决画外问题,但不应介入创作本身,“AI打稿看似好看,却背离了绘画在反复打磨中精进的本质。”他提出,新技术是把“双刃剑”,如果把它视为工具,它能提升效率,甚至让不擅长绘画的人也能创作;但它也能让绘画偷工减料、沦为附庸,“看似热闹,却高度不足,精神内核模糊。”他发现,线条的运用愈发缺失。“虽然从视觉形式看,线条与块面本无高低,但线条承载着画面生成的动态过程,这种特质是块面无法替代的。如今的线条多仅作边界勾勒,缺乏在画面结构生成中起关键作用的“大线条”,自然难成笔墨。”他反思,在教学中应着力提升高度,让绘画回归本质,体现中国画规律。
胡炜围绕在不同维度的矛盾关系中如何寻找平衡点,如何选择取舍等问题作了分析。他认为,作为选拔竞赛类展览,存在艺术性与主题性等要求的矛盾,其视觉呈现与西方材料存在差异,形成视觉竞争。若创作者带着强烈的入选功利心,便与中国绘画的核心—一个体生命精神及气韵的视觉化呈现相背离。他提出,身处信息时代,我们无法回避古今中外的视觉遗产,这是完全取决于个体的选择——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他认为,中西艺术并非对抗关系,而是发展维度上的两个方向,如同具象与抽象。“在这两个方向上,或多或少,只是程度不一样,有的人选择偏传统,有的人选择偏西方。”他谈到,“中国画”的概念始终在拓展,不能固守历史某一阶段的标本。中国画也会因时代、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及海量图像资料而改变。具象与抽象、东方与西方本无优劣,“关键是你所选择的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表达得恰当,是否把自己呈现出来,这是最关键的。”
邵仄炯认为,当下中国画的发展面临两方面:一是传统文脉的高度和深度,二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如何在两者间做出选择至关重要。“当下创作在表面形式与技术层面已有不错表现,青年画家和院校学生的反应能力与表达能力值得肯定,但从深度来看,如果没有对传统艺术的深入探究和对现当代艺术的清晰认知,后续发展潜力会显得不足。”他建议,展览在逐届举办的过程中应该要逐渐凸显的核心是,认清绘画的本质与艺术的特性。同时不妨尝试改变展览样态,针对中国画的细部问题单独挖掘。比如,围绕中国画的内向性、意象表达、独特观察与审美方式等特质,设置优质选题,邀请名家或提名专家牵头开展深入探讨,“这种展览的方式可能对于中国画本身的探究更有利,触及更有价值的内核。”
毛冬华谈到,在程十发美术馆召开此次会议,对她来说意义非凡,“指导过我的前辈艺术家齐聚,让我想起父亲口中的程十发先生:待人温和,对中国画坚守的原则却毫不让步,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这些后辈前行的动力。”她感慨,在艺术道路上,多方助力让她受益匪浅。“尚辉老师不断赋予课题,推动我近十年进步明显,也让我体会到‘课题意识’的重要性—―聚焦题材、语言、形式等突破点,才能持续成长。唐勇立老师在上海美术学院的教育理念尤为可贵,鼓励学生真情表达,让半数毕业创作绽放光彩,这条成功之路需坚持到底。”她也强调了策展人平台的重要性,回顾了上海中国画家在山水领域形成合力,走出独特“城市山水”之路的历程,“我深刻体会到,真情实感是艺术家的最重要的品格,而且在创作上必须不断给自己“加大难度”。”她表示,未来要在美协和艺委会团结带领下,坚守笔墨初心,延续前辈精神,让传统山水在上海有更宽广的空间,让上海中国画走出一片新天地。
丁设感谢几代上海中国画家聚在一起,从自身成长经历以及对艺术的认知出发,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发展献计献策。他谈到,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备受关注,各方面对她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更要反思问题,明确自身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位置。这次展览的规模虽小,却汇聚了上海老中青几代创作者,应该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下上海中国画的状态,无论是对笔墨、对文化的思考和对艺术的追求,在展览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强调,今天的话题才刚刚展开,期待后续有更多的思想碰撞,这正是此次展览和研讨会的最终目的。
当天晚上,程十发美术馆邀请尚辉、唐勇力、裔尊、毛冬华、胡炜五位业内专家,开展了一场以“主题性创作的新方向”为核心议题的对谈活动。各位专家围绕新题材与新表现手法、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以及00后一代在水墨艺术领域的独特状态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两年一届的“上海中国画作品展”是定期展示和检阅中国画创作成果和人才队伍的重要平台。本届展览结合创作主题,集中展示了上海中国画的传承脉络与创新突破,共展出107件遴选入展作品(含10件优秀作品)和25件特邀艺术家和总评委作品,共计132件。展览展期将至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