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容膝斋图》书法题记与绘画图式的系统比对,发现其在结体、笔法及图像母题等方面均与倪瓒 14 世纪 70 年代的晚年真迹存在系 统性差异。题记中多处字例为倪瓒书迹中未见的孤例,与其一贯书写习惯不符。绘画中所见折带皴、多面体碎石、三角形远山及矶头断崖等图式母题,亦 偏离倪瓒晚期风格中所形成的稳定结构。基于以上证据,本文主张此作非倪瓒真迹,并据此提出一套可操作的结构性辨伪方法,旨在为倪瓒书画真伪研究 建立可重复验证、逻辑严谨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倪瓒 容膝斋图 真伪鉴定 折带皴
倪瓒(1306—1374)是元代最著名的画 家之一,其画作亦是后人临摹与作伪的重要 对象。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绘制于洪武五 年(1372)的《容膝斋图》,因题记完整、 笔墨典型,长期被视为其晚年风格的代表作。 然而笔者在比对倪瓒 14 世纪 70 年代的书法 与绘画作品后发现,此图无论题记还是画面, 均存在多项与倪瓒作品系统不符的特征。这 些差异难以用风格波动、书写工具、健康状 况或心理状态等因素加以解释,反而在结体、 笔墨质量与图式层面呈现出值得重审的可疑 之处。今不揣浅陋,谨撰此文,敬请方家教正。
图 1ˉ《容膝斋图》,纸本水墨,ˉ74.2cm×35.4cm, 倪瓒,元,洪武五年(1372)七月五日,台北故宫博 物院藏
本文的目的在于重新检视《容膝斋图》 的真伪问题。过往对倪瓒作品真伪的判断, 多依赖整体风格印象与鉴定经验,常诉诸 “神似”“风格”或“气息”等模糊表述。 但此方法缺乏可验证、可复现的分析路径, 难以形成严谨求实的判断依据。
本文拟转换 视角,从“是否像倪瓒”转向“是否可能属 于倪瓒的作品系统”,以结构一致性作为判 定核心,即关注题记与画作在形式构成与笔 墨规律上是否延续倪瓒作品内部的系统性特 征,而非依赖风格印象或经验作出判断。 具体而言,本文采用结构比对的方式 分别对题记与绘画展开分析。就书法而言, 选取倪瓒全部书法真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用 字,考察其结体与变体特征,从中归纳其书 写习惯。就绘画而言,对同期绘画中反复出 现的母题、图式与笔墨加以整理,建立具备 可比性的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将《容膝 斋图》的题记与绘画构成逐项对照,并重点 分析其中是否存在无法通过倪瓒作品体系解 释的偏差。若此作在关键书写形式或图像构 成中呈现出系统断裂,而非仅为个别风格波 动,则其真伪问题理应受到重审。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题 记,通过建立倪瓒书法字例数据库,逐字比 对《容膝斋图》与同期书迹的结构差异。
第二部分分析绘画中的图式、母题与笔墨,考 察其构图方式与笔法特征是否延续倪瓒作品 的一贯风格。第三部分回顾《容膝斋图》在 明清著录及民国鉴藏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 以及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逐步被推崇为倪 瓒代表作的过程,并进一步反思当前倪瓒作 品真伪研究的方法路径。本文试图跳出以往 依赖经验与风格印象的判断,转而提出一套 以结构比对为基础、具备逻辑检验与可重复 性的辨伪方法,为倪瓒相关作品的真伪研究 提供更清晰、具体的分析框架。
一、《容膝斋图》题记的辨伪
《容膝斋图》今见两则题记(图 1、图 2)。 第一则题写于洪武五年(1372)七月五日, 云:“壬子岁(1372)七月五日云林生写。” 第二则题写于洪武七年(1374)三月四日, 云:“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 金梭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斜。亹亹清 谈霏玉屑,萧萧白发岸乌纱。而今不二韩康 价,市上悬壶未足夸。甲寅(1374)三月四 日,檗轩翁复携此图来索谬诗,赠寄仁仲医 师。
图 2ˉ 倪瓒《容膝斋图》二则题记,分别写于洪武五 年(1372)七月五日,洪武七年(1374)三月四日
且锡山予之故乡也,容膝斋则仁仲燕居 之所。他日将归故乡,登斯斋,持卮酒,展 斯图,为仁仲寿。当遂吾志也。云林子识。” 学界对于《容膝斋图》两则题记的书 风已有一些讨论,然而关于其真伪问题, 长期以来却缺乏细致且系统的考察,而多 集中于整体风格印象与主观判断,较少对 单字结体、点画与笔法的微观分析。
为弥 补此类研究的不足,本文拟从字形结构与 书写习惯入手,在建立倪瓒传世书作数据 库的基础上,对《容膝斋图》两则题记逐 字展开比对分析。此外,为进一步排除早 期风格变动的干扰,在对比部分特征字时, 研究范围限定于倪瓒 1370—1374 年的晚年 书作,借此构建稳定的参照系统。
图 3ˉ倪瓒前后期署款方式的变化。第一行共 11例,选自其 1354年之前的作品,属于第一种署款方式,字例编号为:1、 2、3、4、5、6、7、8、9、11、12。第二行亦为 11 例,选自其 1354—1362 年前后的作品,属第二种署款方式,编 号为:13、14、15、16(2 例)、19、20、21、22、24、25。其中,编号对应的是附录 1 中倪瓒书法作品的顺序编号, 每一编号代表一件具体作品,以便读者查阅出处并对照分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编号 13 所对应的《云林春霁图》 (1354),为倪瓒首次采用后期署款结构的书迹,可视为其署名风格发生转变的关键节点
通过分类 梳理题记中可能存在的结构异变、个性化写法缺失、反向构件替代与笔势失稳等特征, 本文识别出一系列“系统外孤例”与风格断 裂字例,进而评估该题记与倪瓒书迹体系 之间的真实关联。本研究旨在提供可观测、 可验证的书法证据,为《容膝斋图》的真 伪判断建立更具识别性与说服力的依据。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倪瓒的书写习惯具 有高度的稳定性。其书写的一些独有特征在 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例如,就题款而言, 正如刘九庵先生所指出的,倪瓒署名的写法 存在两种形式,并在至正十四年(1354)前 后发生过一次重要变化:“在综观、研究倪 氏存世并有年款的早、中期作品时我们发现, 那时倪氏的书法皆是长方体形,而不是后来 通于隶书那样的扁方古劲。
此外,还有一个 重要的特点,即书‘瓒’字款时,早、中期 皆作‘瓚’、而非‘瓉’。也就是在‘貝’ 字上书作两个‘先’;后来才改写为两个 ‘夫’。” 为了表明这一观点,刘九庵先生列举 《秋林野兴图》《水竹居图》《六君子图》 等作品,以判断倪瓒前期作品署款的特点, 并认为作于至正十四年(1354)的《松林亭 子图》为其署名方式转变的首例。
图 4ˉ“也”字字例。各字例出处如下。第一行:《容膝斋图》(4 例)、2、5、13、16、18(2 例);第二行:18、19(6 例)、20(3 例);第三行:20、21(4 例)、22、23、24(2 例)、32;第四行:32、36(2 例)、38(2 例)、 42、43、48、54、57;第五行:60、67、71、73、78、79、81(2 例)、82、83;第六行:92、93、94、99、100(2 例)、101、伪 5、伪 13(2 例)
实际上, 《松林亭子图》署年为“至正十四年(1354) 初冬”,而《云林春霁图》则作于同年二月, 时间早于前者,是现存第一件采用新式署款方式的作品。由此可见,倪瓒在 1354 年 前后即已将“瓉”字确立为署名用字。对 其 1339—1360 年前期作品署款的排比分析 亦显示出该署名方式的逐步确立与趋于稳 定(图 3)。
此外,从 1354—1374 年,倪 瓒在书写“瓉”字时始终保持一致的写法, 即右侧构件上半部为两个“夫”字,展现 出高度的书写惯性与稳定性,成为判断其 书法真伪与作品断代的重要线索。 下面将进一步列举实例,以说明倪瓒书 写习惯的稳定性,而这一点正是辨析其书法 作品真伪的关键依据之一。
(一)孤例的普遍存在
判断《容膝斋图》书法真伪的关键,在 于其题记用字是否存在与倪瓒传世作品系统 结构不可调和的差异,然而经过系统对比可 以发现,《容膝斋图》中用字作为孤例在倪 瓒书法体系中普遍存在。为说明这一问题, 本文对题记中的单字进行细致比对,试图从 字形结构与书写习惯的角度提出具有实证基 础的观察。
图 5ˉ“中”字字例。各字例出处如下。第一行:《容膝斋图》(2 例)、1、6、7(2 例)、16、18、20(2 例); 第二行:22(2 例)、23、24(4 例)、27、33(2 例)、45;第三行:47、54、63、66、71、78、79、81(5 例); 第四行:83、84、86、87(2 例)、96、伪 9、伪 18、伪 23
分析对象大致分为四类:其一, “也”“中”“玉”等构造简单、使用频繁 的基础字,这些字在倪瓒作品中呈现出高度 稳定性,是识别风格偏离的重要参照;其二, “蕭”“將”“登”“展”等带有倪瓒个性 化书写特征的异体字,如在此作中被还原为 标准写法,即可能构成显著偏差;其三,“啚”“度”等原本以标准写法出现的字, 若在此作中表现出特殊构件或结构变形,可 视为另一类特殊的异体字;其四,“贈”“携” 等虽未改动主要构件,但在比例安排上存在 微妙偏差,具有微观差异的字。本文通过这 一分类框架,旨在揭示此作题记中大量存在 的孤例,进而重新审视其与倪瓒书法体系之 间的真实关联。
图 6ˉ“玉”字字例。各字例出处如下。第一行:《容膝斋图》、8、10、18、37、38、60、61;第二行:63、68(2 例)、76、78、81、86、92、102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字例均采自倪瓒所 有传世真迹书作,具体作品详见附录 1。该 附录的整理参考了张珩、王季迁、徐邦达等 鉴定家的意见,并吸收了《中国古代书画图 目》《元画全集》等著录成果,因此,其中 所列作品多为学界普遍认可的真迹。在此基 础上,本文还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伪作 作为对照,以增强比对的针对性与说服力。
以图 4 所列“也”字为例,本文共从包含该 字的倪瓒书迹中选取了 40 件作品(其中真 迹 38 件,伪作 2 件),共计收录字例 60 个, 涵盖倪瓒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保证了样本 的广度与比对的有效性。而文中所用编号均 对应附录 1 中书法作品的顺序编号,每一编 号代表一件具体作品,便于读者查阅出处并 对照分析。
1第一组:高频基础用字
“也”“中”“玉”是倪瓒书迹中出现 频率极高、结构简单的基础用字。在其传世 作品中,这类字在笔画布置、重心位置与运 笔方向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因此,如果这 些字在《容膝斋图》中有异常写法,则会构 成显著偏差。 以“也”字及包含“也”构件的字(如 “池”“他”)为例,在倪瓒所有书法作品 中共收集 60 例,可视为倪瓒书作中的常用 字(图 4)。除《容膝斋图》,其余 56 例中, “竖弯钩”起笔竖画或呈右下欹侧之势,或 保持竖直姿态,整体书写习惯高度稳定。而 《容膝斋图》中所见 4例(第一行前四字), 其起笔方向均明显偏向左下,显著背离倪瓒 一贯书写习惯,构成罕见的例外。
图 7ˉ“蕭”字字例。各字例出处如下。《容膝斋图》、25(2 例)、26、28、32、38、53、63、75、87、89、94
“中”字为倪瓒书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字之一,共收集 42 例(图 5),在各类书 作中皆保持结体的一致性,从未出现异常。 而《容膝斋图》中两个“中”字(第一行前 两字)的右下角却各多出“丶”点画,形成 异体字。此类变异虽小,却发生在结构最为 稳定的基础字中,足以引起怀疑。 “玉”字收录 17 例(图 6),其中 16 例在末笔“丶”点画与中横平齐,并与底横对齐的同时,底横均作顿挫收笔,整体字形 紧凑稳重。
《容膝斋图》中的“玉”字(第 一行第一字)则末笔明显偏低,底横较短、 收笔浮弱,未见顿挫按压痕迹,在末笔位置 与收笔节奏两方面均脱离倪瓒一贯的书写方 式,构成系统中的孤例。 综上,此组结构简单、点画较少的高 频基础字在《容膝斋图》中均呈现出系统之 外的写法,其变化方式不符合倪瓒原有的个 体变异节奏,应被视为具有高度辨伪价值的 偏差。
2. 第二组:异体字写法
倪瓒在部分字的书写中形成了鲜明的 个人习惯,尤其是有一些字具有非常特殊 的写法,形成独特的异体字特征。更重要的 是,这些异体写法在其书作中反复出现,具 有高度稳定性。相比而言,《容膝斋图》中 这些字却未延续倪瓒稳定的书写习惯,转而 恢复为通行写法或发生显著偏离。以下举 “蕭”“將”“展”“韓”“鳳”等字予以 详细说明。 “蕭”字在倪瓒书法中具有极为稳定且 特殊的构件写法。
图 8ˉ“將 ”字字例。各字例出处如下。《容膝斋图》、7、13、45、54、63(2 例)、66、102、伪 8
本文共收录 9 个“蕭”字 字例,另有“肅”“繡”“啸”“瀟”4 字 作为参考(图 7)。在这 13 例中,下部构 件左侧一律书作“ ”、右侧一律书作“乙”, 而非标准写法中左右对称的“ㄒ”形。该结 体方式最早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至正 二十二年(1362)张逊《双钩竹图》题跋以 及同年上海博物馆藏《水竹居》题跋,此后 在 14 世纪 70 年代多件作品中亦重复出现, 是倪瓒颇为稳定的书写习惯。《容膝斋图》 中“蕭”字(第一字)均写作“ㄒ”形,未 延续倪瓒惯常结体。此外,该字还在笔势与 构件交叉结构上表现出一系列细节性偏离, 例如下半部撇画严重左倾、“艹”字头左侧 结构未交叉构成“十”字形等,与倪瓒习惯 性写法严重偏离。
图 9ˉ“展”字字例。各字例出处如下。《容膝斋图》、2、3、53、69、79、伪 15
“將”字在倪瓒现存书法中共见 10 例 (图 8)。就结体而言,除 2 例行书,其余 7 例均将右上部书作“⺤”,形成稳定书写 方式。而在《容膝斋图》中,该构件却被写 作“夕”(第一字),为倪瓒书作中唯一字例。 “展”字在倪瓒全部书作中共见 7例(图9)。其中 6例部首一律写作“厂”部,而非“尸” 部,构成高度稳定的异体字特征。《容膝斋 图》中此字(第一字)则使用了常规的“尸” 部写法,未见“厂”部构形。这种回归标准 字的写法,在倪瓒一贯使用异体字写法的背 景下,构成显著差异。
图 10ˉ“韓”字字例。各字例出处如下。《容膝斋图》、18、22、50(2 例)、63、86、101
“韓”字及带有“韋”构件的相关字在 倪瓒题记中共见 8 例,其中 7 例右下角构件 写作“巾”,保持稳定的书写习惯,而《容膝斋图》中“韓”字(第一字)改写作“㐄” 部(图 10)。
图 11ˉ“鳳”字字例。各字例出处如下。《容膝斋图》、 62、81、96
“鳳”字在倪瓒传世题记中仅见 4例(图 11),其中 3 例有明确纪年,分别为 1371 年、 1373 年、1374 年,另有一例见于《紫芝山 房图》,约作于 1370 年前后。通行写法中, “鳳”字以“鳥”部上加一横为标准写法; 而在倪瓒作品中,此字则多以“鳥”部上接 “艹”部的异体结构出现,构成其个性化习惯。此类写法是倪瓒极为特殊的写法,后世 造假者在没有原件对临的前提下,必然不能 把握这一书写习惯,从而使《容膝斋图》中 的“鳳”字(第一字)偏离倪瓒的通常写法。 综上所述,这些异体字写法在倪瓒存世 题记中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反映出其个性化 偏好与书写惯性。
图 12ˉ“啚”字字例。各字例出处如下。第一行:《容膝斋图》(2 例)、1、4、9、10、13(2 例)、14、15;第二行: 22、31、35、39、46(2 例)、50(2 例)、53、64;第三行:75、76、81、82、86、96、伪 8、伪 18、伪 21、伪 23
而《容膝斋图》中多个相 关字的写法却未延续这些习惯,转而回归标 准写法或采取异于倪瓒写法的处理方式,构 成真伪判断中的关键比对依据。 除前文所述倪瓒将通行写法个性化的 异体字,《容膝斋图》中亦存在另一类反常 现象,即倪瓒惯常书写为标准写法的字,在 此作中却被写作异体字。此类字可视为“反向异体字”例证。此类异体字是对稳定书写 习惯的背离,具有同样重要的真伪判断价值。 以下举“啚”“登”“度”“采”等字予以 说明。 “啚”字在倪瓒现存题记中共见 30例, 其中 28 例下部皆写作“回”,形成极为稳 定的结体习惯(图 12)。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NiRongXiZhaiTuZhenWeiKaoBia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