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书画艺术网书画赏析2017-05-30 21:3762870
北宋 范宽 — 溪山行旅图北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不仅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里最高的一座山,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山水画时,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过这幅画的人几乎全是“一见难忘”,许多人好 奇,许多人感动……,这幅画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本文就将试着解读在这幅“其实很数学”的画中,到底蕴藏了哪些秘密。引言李 霖灿在《中国美术史稿》中谈到:“记得刘国松氏对我说过...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1张

北宋 范宽 — 溪山行旅图
北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不仅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里最高的一座山,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山水画时,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过这幅画的人几乎全是“一见难忘”,许多人好 奇,许多人感动……,这幅画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本文就将试着解读在这幅“其实很数学”的画中,到底蕴藏了哪些秘密。
引言
李 霖灿在《中国美术史稿》中谈到:“记得刘国松氏对我说过,有一次他对这幅巨轴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刘国松是台湾早期现代艺术的开拓者, 看了这幅画后,感激的流下眼泪。在此,“感激”二字用的很有趣,一般我们对于施恩于我们的任何人、事、物感激,是因为我们从对方身上得到了升华,或是得到 启发、包容和谅解。而刘国松,一个从事现代艺术的人,为什么会对一幅千年古画感激呢?李霖灿解释了这个感激的眼泪是怎么来的:“刘国松氏不过是被范宽的‘ 诚恳’所感动了而已。试看那千笔万擢不厌其烦的‘雨点皴’法,若不把山的庄严伟大,从心坎中画到了顽石点头誓不罢休,哪个人能不为范华原的‘诚恳’所感 动?”——李霖灿认为他是被范宽的“诚恳”所感动的。
范宽的“诚恳”无疑是十分动人的,但只因为他使用了“雨点皴”吗?这幅画感动了古今无数人,也许画中还蕴含了更多的“感动因子”有待我们去发掘。
一、关于范宽
范宽(活耀于十世纪),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说到范宽:“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妙。”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他:“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看来是位个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 擅长山水画,北宋《宣和画谱》描述了他学画悟道的经过:“初学李成(五代山东画家),既悟,乃叹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 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舍其旧习,卜居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故天下皆称宽善与 山传神。”可见他之所以能画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采,而不是只描绘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范宽让自己完全融入山水间,“理通神会”,观照自然与自身、天人合 一,因此他能将山的真精神于笔下自然流露。
二、《溪山行旅图》构图特性
(一)、中峰鼎立,中轴巨碑式构图
《溪山行旅图》是故宫的镇院之宝。画面朴实、稳定,这些特质从他的构图看的出来,比如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
(二)、主山(远景)占画面2/3,且几近满幅
这幅画的尺寸很有趣,206x103cm刚好是2:1。远景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远山就是这幅画的主角。他这种满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恒、稳定、包容的视觉感。
(三)、等比级数的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
这 幅画还有着很独特的构图,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等比级数的构图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一方面产生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轴主山的 巨大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打个比方,我们看台北101大楼,如果远距离看,我们并不会觉得它特别高,我们只会觉得它比其他地方高;但是,你一到台北 101底部,你就知道它有多高了。
这幅画也是如此,远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样重,又非常巨大,他的强度 其实比前景的石块还要强,直接打到你的眼前,这时你好像被迫站在山脚下,但很有趣的是,虽然你好像站在山脚下,但是你不是,这里还有一个很虚灵的云雾,你 根本不知道他的距离有多远;有修炼的人就知道,范宽运用了“移念到眼前”的概念。
三、《溪山行旅图》笔墨技法特性
(一)、写实与写意-形神俱足
这幅画虽然旨在将山的内在精神传达出来,但一方面又很写实,他将陕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现出来了。
(二)、创“雨点皴”
他创立雨点皴,就是为了表达山石的坚硬,使山的形体跟质感俱足。
(三)、用笔雄强老硬、强韧坚实
画中的用笔都非常刚硬,但又很有韧性、很坚实。不管皴法或是轮廓线,都非常的坚实,宛若工匠的凿刻。
(四)、轮廓线内侧留白
范 宽在山石轮廓线内几乎都留了一道白,一般的山水画家很少这么做的。外国人一直诟病中国画没有光影的处理,好像画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随便画,其实不是的。 我们画西画时,都会处理反光,范宽在山石轮廓线内的留白,就像是反光线一样;有修炼的人还能知道,在另外空间里,有些东西是自体微微发光,他这样的表现也 有那样空间的感觉。范宽一方面处理了石块间的距离感,一方面也传达了这样的意涵。
四、密码解读-1:3:9代表何意?
(一)九层天乎?
中国人特别重视“九”这个数字,据说它是由龙形图腾演变成文字,象征着神秘与神圣。古代皇帝有“九五之尊”之称,而帝王也喜用有“九”字的吉言,代表吉庆祥瑞,例如清朝雍正皇帝五十大寿时,就有“无量九尊”、“天保九如”、“禹贡九鼎”等物献寿。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2张

(二)三段景代表三种层次,象征人和宇宙的关系与宇宙的基本结构
因为有了1:3:9的比例关系,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幅画中“人”和“天”的关系与脉络,画中清晰的展现三种层次:
1、前景-凡俗世界
前 景行旅二人在炎夏中打赤膊、扇扇子,四头驴背驼重物、步履蹒跚。就好像尘俗的世界,人们有远有数不尽的包袱,放不下的执著,很忙碌又辛苦的生活着。画中旅 人前行的道路似乎宽广,但却永远无法提升层次,而且看不到天,因为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现世的人们也一样,在这个层次中你感觉很自由,好像可以任意做很多 事,可是你却可能发现日复一日,你仿佛永远在同一个平面上无法提升。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3张

 2、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层次
如 果仔细看,你会看到中景画幅左方的树丛后有一位穿着僧侣袍的求道者。而这名僧人要从画幅的左方翻山越岭,经过危桥,在道路隐晦、丛林密布中探求摸索,才能 到达画幅右方树丛后的寺院。其实接触过修炼的人们都知道修炼的困难,仿佛你一开始修炼就要面对触及你心灵的真正考验。中景象征着修炼者辛苦以求道、以及一 道被遮掩的、不明的求道之路。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4张

占 画面2/3的远景主峰,是这幅画中最独特的部份。坚实浑圆的主山巨大无比,高耸入天之极处,这似乎表现着坚强的意志,象征了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而?一直 恒常不变的注视着下方的生命。此外,山体两侧画有流泉、飞瀑和烟岚,似象征着流动灵源;山顶密林于中景针叶林之上,除了画出难以测量的高度,也传达了极高 无华的意涵。
如斧凿般的雨点皴,凿出山的实质与风骨,点点雨点,如细胞、如分子、如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画家画作时如雕刻工匠般,一点一点的,细心耐心但雄强的画出,就如同修行一般,日复一日,勇猛精进。
远 景主山体旁直泻而下的流泉,不断流泄到中景,再奔入前景而越见宽广,仿佛正说明着造物之恩如天降甘露,披及万物。这道隐密深处的瀑布在画中刚好位于寺庙的 正上方,也就是暗示着“法源”、“道源”的流瀑与修行者的距离最为接近,传达了“唯修炼得闻天音”的讯息。另外,此唯一能够与主山体连结的流瀑细弱的泉 声,又如同是感知生命来自何方的一道细微线索。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5张

 
 远景主山体旁的流泉—法源,道源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通天之道既窄且幽微,山势(道体)如此之高,平面距离又难以测量,且无路攀登,人如何上得去呢?
小结

《溪山行旅图》或许是范宽心中的宇宙结构简单示意图。更重要的是这幅画其实是在呼唤着所有的观者--回归与升华,而那也许正是你内心受到感动的真实原因。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6张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7张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8张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9张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10张

宋朝名家范宽、王希孟名画赏析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11张

《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作。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 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88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宋代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ong-chao-ming-jia-fan-kuan-wang-xi-meng-ming-hua-shang-xi.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