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五代名家顾闳中、巨然之名画赏析

书画艺术网书画赏析2017-05-30 21:1852110
五代 巨然 层岩丛树图轴 绢本墨笔 144.1x5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层岩丛树图》钤有明太祖时的点验印章“司印”半印,故学者都能接受该幅最迟不晚于元代。幅上尚有一印“宣和殿宝”,但此印与徽宗〈牡丹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之“宣和殿宝”印,风格不同,显然不是同一方印,但此印篆文古雅,甚值得参考。又因该幅与吴镇...

 五代名家顾闳中、巨然之名画赏析 顾闳中 巨然 《韩熙载夜宴图》 《万豁松风图轴》 《层岩丛树图》 第1张

五代 巨然 层岩丛树图轴 绢本墨笔 144.1x5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层岩丛树图》钤有明太祖时的点验印章“司印”半印,故学者都能接受该幅最迟不晚于元代。幅上尚有一印“宣和殿宝”,但此印与徽宗〈牡丹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之“宣和殿宝”印,风格不同,显然不是同一方印,但此印篆文古雅,甚值得参考。又因该幅与吴镇作品相较,并无元画之时代特征,故此“宣和殿宝”宜有其可信度。

       在《层岩丛树图》中,一场大雨过后,山峦间还漫延着些许的水气,只见曲折的小径,幽寂地穿梭于树林之间,路上没有任何活动的迹象,连立于一侧的树木也不见特殊姿态。左侧,高山堆叠的秩序井然,其表面肌理,在细长线条的描绘下,显得十分平缓与温和。在画家细致的描绘下,由这些层岩与丛树所建构起的世界,彷佛停止了运转,连空气中的分子也凝结于静谧之中。山顶,一粒粒的小卵石堆置其上,山体则布满了和缓迤长的线条,像是大雨打在山顶上,雨水顺着山坡所刷洗成的自然景观。这样描写山石的方式,后来在艺术史上有了特定的术语,分别称为“矾头”与“披麻皴”,根据这些特征,也让找到董源、巨然在风格上的承袭关系。[3] 

艺术赏析编辑

       《层岩丛树图》画山径曲折萦回,穿过树林深入重山之中。画树用点叶及针叶法,点、线笔墨间有拙意,树干大都笔直,而且一般高低,连一两株姿态稍特别者也没有。郭若熙(约活动于十一世纪中叶)评巨然云:“林木非其所长”可能即指此。其实该幅之树木所呈现的是纯化之美,宜整丛来欣赏,与一般作品近景常有数株姿美大树,或丛树中有杂木数种,强调变化之美,实相异其趣。

       山峦略成锥体之状,有近、中景二层,属于主题所在,远景仅见缥渺之山头。林麓间、峰峦上有俗称“卵石”或“矾头”之群石。山石以披麻皴绘成,除矾头外,多属长披麻,笔笔沉著而带润泽之意。用墨浓强部分少,而淡处多。山石造型无特意追求雄伟或奇险之体势,画中无烟云之形状,但笔墨浓淡与景物虚实间,饶有烟云之气氛,通幅有平淡之意,而无奇绝精巧之趣。郭若虚称巨然画云:“工画山水,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米芾云:“巨然师董源,今世多有本。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两家之评约已道出巨然的风貌、神韵。

       董其昌在画幅上方的诗堂跋云:“观此图,始知吴仲圭师承有出蓝之能。元四大家之自本自根,非易易也。”吴镇师承巨然,是为史实,但两者相去近四百年,风貌虽相近,而各有不同之时代特征,如吴镇受元代文人画潮影响,其线条或皴法,书法笔趣之意较浓,而〈层巖丛树〉用笔较有渲淡之处,“写”的意味尚不强。至于画树,吴镇受宋元画影响,其近景常有数棵略有姿态之大树,也与该幅异趣。

著录:

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上册,642页

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26页

故宫书画图录,第一册,99-100页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生卒不详,五代宋初画家。南唐亡,至开封为开元寺僧。善画山水,深得佳趣,知名于时。笔法师董源,早年着力刻划形象,用长披麻皴画山,山顶金画矾头,晚年逐渐趋于淡泊,追慕自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江南山水画派重要一支。并与五代荆浩、关仝和董源并称五代至宋间四大山水画家。其作品有《夏景山居图》、《夏日山林图》、《秋江晚渡图》、《溪山渔乐图》、《云岩萧寺图》、《秀峰图》、《遥山渔浦图》等,还有《秋山问道图》、《层崖丛树图》、《万壑松风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烟浮远岫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等传世。

此图与巨然其它传世作品相比较,更突出地体现出“烟岚气象”这一特色。高旷润远,秀润而又苍茫, 《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等中亦多见烟岚之气但比较而言,刻画的痕迹过重,且画面总体结构有些迫塞,山石略显散乱,故“烟岚气象”较此图逊色。巨然师法董源,但本于董源的“平淡”而讲求真趣、野逸与爽气,所谓“趣高”。综合运用皴、染、点取得气韵,似乎比董源更加熟练,更能体现南方山水画的特征。在此图中巨然对“点墨”笔法的运用,更是超出前人,主要表现在“点苔、点叶”两方面。在此之前的“点苔”,尚具有画的痕迹,满山遍野的点,只能作为画树或画草的一种笔法。而巨然在此图中的点墨,以几乎接近单纯的绘画语言,存在形式上的审美价值。在淡墨的被麻皴上,有意无意地点缀着大小不等、有疏有密的浓墨苔点,洒脱不拘,富有节奏感。点叶不为树的具体枝叶所累,点按自如,突破了前人的笔法,开创出破笔点墨法。其破笔点墨。用笔有疏密,用墨有深浅,有些墨点出枝叶之外,更觉态势生动。在整个画面上,破笔浓墨,与染晕浅墨形成对比,更显秀润苍茫。此画题跋上有明人董其昌书“僧巨然真迹神品”,下跋“观此图始知吴仲圭师承有出蓝之能,元四大家之自本自根非易易也”。

 五代名家顾闳中、巨然之名画赏析 顾闳中 巨然 《韩熙载夜宴图》 《万豁松风图轴》 《层岩丛树图》 第2张

 五代名家顾闳中、巨然之名画赏析 顾闳中 巨然 《韩熙载夜宴图》 《万豁松风图轴》 《层岩丛树图》 第3张

 五代名家顾闳中、巨然之名画赏析 顾闳中 巨然 《韩熙载夜宴图》 《万豁松风图轴》 《层岩丛树图》 第4张

 五代名家顾闳中、巨然之名画赏析 顾闳中 巨然 《韩熙载夜宴图》 《万豁松风图轴》 《层岩丛树图》 第5张

 五代名家顾闳中、巨然之名画赏析 顾闳中 巨然 《韩熙载夜宴图》 《万豁松风图轴》 《层岩丛树图》 第6张

 五代名家顾闳中、巨然之名画赏析 顾闳中 巨然 《韩熙载夜宴图》 《万豁松风图轴》 《层岩丛树图》 第7张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时南唐画家顾闳中作。后主李煜欲用韩熙载为相,派画院画家顾闳中、周文矩夜至其家,窥看他与门生宾客夜宴情景,绘成此图。会画分五段。分别画出韩熙载与其宾客舞伎们听琴、观舞、休息、调笔等情节。夜宴睥人在静听演奏琵琶,有坐有立,有的侧耳,有的倾身,有的回眸,有的抱膝,都集中在“听”字上。韩熙载眉尖耸起,注视着演奏着,在沉醉中又显露出忧郁之情。全画运笔精熟,色彩绚丽,显示出画家杰出的写实能力和五代人物画的水平。

五代南唐绘画。作者顾闳中。绢本,重设色,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藏故宫博物院。全图以五个既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描绘了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夜晚宴请宾客时的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等情景,图中反复出现 10余人,合 46 人次。史载,该图是作者奉后主李煜之命,去刺探韩熙载不仕南唐的缘由而潜入韩宅,暗中观察,目识心记,归后创作的。因此,人物形象准确、生动。对韩熙载的复杂神态刻画尤为传神。作品用笔劲健、流畅,色彩浓丽、典雅,各种器具及服饰花纹等描绘精微工整。

 五代名家顾闳中、巨然之名画赏析 顾闳中 巨然 《韩熙载夜宴图》 《万豁松风图轴》 《层岩丛树图》 第8张

《万豁松风图轴》

   五代画家巨然作,是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 

 画家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u-dai-ming-jia-gu-zhong-ju-ran-zhi-ming-hua-shang-xi.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