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在北京保利拍卖公司举办的拍卖专场中,黄庭坚的《砥柱铭》书法长卷,以4.368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而且较之前的中国艺术品拍卖记录,“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的2.3亿元人民币,高出了将近一倍。如果就书法单项拍卖比较,也高出了原有的最高记录“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1.28亿港元)、“曾巩《局事帖》”(1.08亿元人民币)。从上述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

 《砥柱铭》的成交价无疑是一个天价。一槌激起千层浪,中国的艺术市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有的欢欣鼓舞,有的质疑作品真伪,更有专家学者在进行理性分析、深入探究。为了深入解析《砥柱铭》,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有关专家,在这里,将其说法呈现给读者。

解析《砥柱铭》何以创造了天价?

砥柱铭》218字正文及189字跋文   维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轨,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时和岁阜。越二月,东巡狩至于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缅惟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闲然;玄符仲尼之叹,皇情乃睠,载怀仰止,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其词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魏公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见其妩媚者也。吾友杨明叔,知经术,能诗,喜属文,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洁,不以谀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骄慢以诳于下愚。可告以郑公之事业者也。或者谓: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夫世道交丧,若水上之浮沤,既不可以为人之师表,又不可以为人臣之佐则,砥柱之文座傍,并得两师焉。虽然,持砥柱之节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悦,下愚之所畏

《砥柱铭》的辗转流传

 通过采访,记者得知,黄庭坚的《砥柱铭》可谓流传有绪。

 该卷最早被南宋第一鉴赏家王厚之收藏。王厚之是南宋著名的金石学家、藏书家。在《砥柱铭》中,虽无他的题跋,但卷中共有七处骑缝收藏印(第五缝被切),外加数枚收藏印,都属王厚之藏印。

 大约在1250年至1260年左右,《砥柱铭》为权臣贾似道收藏,此卷末尾钤有贾氏著名的朱文收藏印“秋壑图书”,约4.4厘米见方。贾似道,浙江天台人,字师宪,号秋壑,南宋理宗年间的重臣,权倾朝野,酷爱收藏,聚敛奇珍异宝、书法名画,今尚存世的许多古代书画名迹,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卷》等,均曾是他的藏品。而且,贾似道还是收藏史上收集黄庭坚书迹最多的藏家。

 元朝天顺元年(1328年),《砥柱铭》为黄庭坚八世孙黄璂所藏。此后至明隆庆庚午年(1570年),中间200余年,黄氏家族一直保存该卷,视如拱璧。在黄氏世代保护《砥柱铭》的过程中,黄宅曾遭火灾,族人拼命抢救,此卷才得幸存。

 在黄氏之后,《砥柱铭》为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字子京)所有。项氏对此卷的重视,从卷子前后所钤60多方印章即可见一斑,如“天籁阁”、“项子京家珍藏”两印分别钤于该卷起讫部,“神品”朱文印则钤于原迹末尾顶部,每一纸接缝处亦均郑重加盖印章。

 清朝前期,此卷初归项子京后人项源之小天籁阁,后辗转归嘉兴吴修,后又流入广东藏家之手,从题跋印鉴及书帖等文献资料来看,广东至少有三位藏家收藏过此卷,他们分别是张维屏、罗天池、潘仕成。潘仕成先祖以经营盐业起家,他继承家业后继续经营盐务,以至洋务,成为广州十三行巨商。他曾筑海山仙馆于广州荔枝湾,收藏金石书法,被推为粤东第一家。《砥柱铭》是海山仙馆的重要藏品。道光年间,潘仕成将此卷及黄庭坚两通墓志铭稿刻入《海山仙馆藏真续刻》,这也是《砥柱铭》唯一被收入刻帖的经历。至今,广东博物馆尚存有“续刻”部分拓片。潘氏后来因盐业亏累终至破产,馆园及财产被抄没入官。

 20世纪上半叶,《砥柱铭》从广东经由上海流往日本,被收藏家藤井齐成的有邻馆收藏。2000年,《砥柱铭》在台湾寒舍艺术中心负责人王定乾的帮助下,流到台湾藏家手中。2010年,北京保利副总经理赵旭亲自出面,终于争取到《砥柱铭》进入保利的拍场。

 有关《砥柱铭》的诸多质疑

 《砥柱铭》长期留存在我国民间,未曾进入宫廷内府,故此一直没有官方著录,所以,虽然多位专家经过反复论证,都认定《砥柱铭》出自黄山谷笔下,系真迹无疑,但质疑之声始终不断。这件《砥柱铭》在文字内容、作品风格等方面有其特别之处,质疑集中体现在创作年代背景、书法风格、艺术价值、流传情况等诸多方面:

 其一,《砥柱铭》的作品风格及笔法结字与黄庭坚的代表作品多有不同。黄庭坚一贯用笔顿挫奇崛,中锋内敛,结体虽长枪大戟、纵横捭阖,但擒纵有度,体现一种情意盎然、内美充盈、书卷味十足之神韵。存世的大字行楷代表作《松风阁帖》、《经伏波神祠诗卷》足以体现其书法特征。而《砥柱铭》虽也为大字行楷书,但相比较的话,不论用笔和结字均大为逊色,如点画线条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缺乏含蓄凝重之致,扁薄峭利稍显稚嫩。既然都出自山谷笔下,为何大相径庭?

 其二,《砥柱铭》没有年款,不知作于何时何地。但从其跋文可知是写给杨明叔的励志之言。该作与黄庭坚文学作品集中所刊入的写给杨明叔的《题魏郑公砥柱铭卷后》,在文意上完全相同,而文字上有多处不同。《砥柱铭》前半部分写的是唐代魏征一篇218字的文章《砥柱山铭》,后半部分是书者自撰的一段189字跋文。但《黄庭坚全集·别集·卷九》载有《题魏郑公砥柱铭卷后》259字跋文一篇。两两对照,两段跋文同中有异,前者略而后者详,而最大的不同是后者有详细纪年。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黄庭坚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两次为杨明叔写同一篇跋文内容不尽相同的《砥柱铭》?据此,有人认为,文词简省不完整的《砥柱铭》是后人伪造的;也有人认为,原本有真迹题跋如文献所载,今传墨迹是后人的一个临本;还有人认为,文献所载跋文是今本墨迹基础上经后人加工修饰所成。

 其三,《砥柱铭》长期流传在我国民间,创作年代背景模糊,流传路线也比较坎坷曲折,对其来历,很多人都表示怀疑,尤其有针对性地罗列出此卷后部的26则题跋作为依据。这些题跋,分别形成于宋元明清各朝,跋文中不少人认为此作系黄庭坚元祐年间所作,但专家研究黄氏流传的诸多作品后指出,元祐年间黄氏根本没有这种长枪大戟、风姿挺拔的书风。

 其四,《砥柱铭》中错别字过多,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黄庭坚文章受教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被誉为“江西诗派之祖”;书法颇受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这样一位大家,怎么能写出这么多的错字?

 业界专家的观点

 启功生前对黄庭坚的这件《砥柱铭》评价颇高。由他担任顾问、水赉佑编撰的《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是迄今为止研究黄庭坚书法作品极权威、全面的著作,该书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收入了《砥柱铭》。

 著名书法家画家、学者,资深书画鉴定家黄君实有着多年的古书画鉴定经验,他断定《砥柱铭》是典型的宋代澄心堂纸,由此便可证实这必定是宋代古物。黄君实著有《王羲之〈兰亭序〉真伪辩》、《顾洛阜藏宋元书法名迹》、《文徵明及其交游》、《项元汴与苏州画坛》。他曾感言:“《砥柱铭》实属中国书画市场有史以来出现的第一件特级巨宝!”

 台北故宫博物院顾问、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著名书画研究专家傅申认定《砥柱铭》是真迹。他也是这次北京保利邀请的黄庭坚书法研究的权威专家之一。30多年前,他就曾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对《砥柱铭》进行了探究,并对其真伪存有疑问。后又经多年的深入研究,他撰写了长达万余字的论文《从迟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最终肯定此卷为真迹。

 黄君的分析

 黄君,号鉴斋、豫章山人,别署漕源蜇居,江西修水人,黄庭坚第三十五世孙,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致力于黄庭坚研究,著有《黄庭坚研究论文丛》(一至四卷)、《山谷书法钩沉录》、《黄律卮言》、《黄庭坚书法选注》。与傅申类似的是,早在2005年,黄君在《山谷书法钩沉录》中,也将《砥柱铭》列为“伪黄庭坚书法作品”。北京保利举办这次拍卖会前,由于黄君为黄庭坚后人,又对黄庭坚书法研究颇深,经黄君实推荐,保利特邀黄君为本次拍品《砥柱铭》的研究专家。黄君虽长期关注黄庭坚书法,且对《砥柱铭》心仪已久,但一直无缘亲睹原作,此次借受邀之机,通过综合考证研究,为《砥柱铭》的鉴定撰写了长篇论文《魏征之铭、山谷之书、稀世之宝——黄庭坚大字行楷书〈砥柱铭卷〉真迹专论》,认定该卷为真迹。

 作为本报记者的重点采访对象,黄君以其独特的分析对记者带去的疑问一一作了回应:

 其一,从作品风格及笔法结字来看,《砥柱铭》艺术水平明显偏低,但这首先得从黄庭坚的生平说起。黄庭坚于绍圣初年以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蜀地贬所。他于绍圣二年(1095年)虚龄51岁被贬官到蜀地黔州,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贬居六个年头。其间专心钻研书法,长枪大戟式的行楷书即在入蜀以后酝酿产生。此后数年,他的笔法产生重要变化,较前段时间,显得更加老成,更富起伏、韵味。山谷本人在给朋友的书信和题跋之中,多次谈到自己的这种书法变化,并对自己在黔州时所作书法表示不满意。如《跋唐道人编余草稿》云:“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僰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他的大字行楷书早期正是在这种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苦闷中一点点形成的。《砥柱铭》属于其初期作品,书风与其后期书作相比要稍逊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书法作品的真伪,最难逃脱的是风格韵味这一关。《砥柱铭》为8.24米的长卷,共计82行407字,典型的风格,一气呵成,神完气足,与黄庭坚前后所书诸多作品完全吻合。这个是无法伪造的。而在不了解黄庭坚书法风格变化的情况下,极易造成误解。黄庭坚一生每一个时期内书法艺术的追求有所不同,风格变化有时很大。从《砥柱铭》的内容可以锁定,必是贬官四川时所写,而由考察黄庭坚与杨明叔的密切关系又可进一步断定必写于入蜀前期。

 其二,关于黄庭坚为什么在多年以后还要再一次为杨明叔写一篇文意相同而跋文内容不尽相同的长卷。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杨明叔。杨明叔是山谷被贬入蜀之后所得最早也最看重的弟子。两人于绍圣二年相识,诗书往来,相契如父子。山谷家中的大事小情,几乎都有杨明叔参与,可见他与山谷关系之特殊。绍圣五年(1098年),山谷的亲戚赴夔州任路提举,而黔州为其管辖之境。按当时回避亲嫌的制度,山谷被迁往戎州(今宜宾)。《砥柱铭》很可能是其即将离开黔州往戎州时,作为临别纪念所写。也许当时的客观条件并不太好,且有行色匆忙的可能,卷后跋文当是未经打草稿即兴而书,故文词有不够精当之处,最明显的地方是引用刘禹锡诗句“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因一时未回忆完整,故写作“或者谓: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山谷事后回想,此处文词表述不很完整,故产生重写此作的想法,这也很自然。

 而据文献记载,促成山谷靖国元年重写《砥柱铭》,也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是山谷结束贬谪生活,即将离开四川时,本有心推荐杨明叔到泸州府做一份公差,但此事未能如愿,而杨明叔此时依旧对山谷礼遇有加,曾作十首诗相送。另外,黄庭坚的弟子、杨明叔的朋友史子山在泸州从事教育工作,欲求山谷书字一幅来刻碑,用于教育后人。黄庭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次为杨明叔(也为史子山)写了长卷。此次所书长卷,山谷特意调整了几年前所作跋文,使之更加完整、纯雅。更重要的是,此时他的书法造诣,定比以前精彩。两次所作长卷,可视为他在蜀地生活前后书法面貌之不同的见证。可惜,后面一作,至今已无迹可寻。据《舆地纪胜》等文献记载,此作确实已刻石,但现在石刻已经找不到了,连拓本也没有留存下来。

 现在看到的《砥柱铭》中的跋文是山谷第一次写给杨明叔的,共189字,由于当时成文仓促,又或许兼有屡遭贬谪、心境苦闷等原因,所以文字并不十分严密,而文献记载的一则259字跋文,清楚地标明是应泸州史子山刻石之请而书,所以两个跋文并不完全相同。

 现存《砥柱铭》后共有26则题跋,这些题跋真实地反映了作品流传、收藏情况。这其中,宋人题跋就有6则,最早的一则是两宋之交的彭城人魏衍所作。魏衍是著名诗人、黄庭坚高足陈师道(字后山)的学生,也是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死于建炎初年(约1127年),上距黄庭坚逝世(1105年)不到30年。这样短的时间内,就有当时名士题跋,是此作真实性的重要依据。最有说服力的是此作还先后经王厚之和项元汴两位大收藏家收藏,且两人都在卷子上加盖了收藏印。尤其项元汴,是明代第一鉴藏大家,见识高明,收藏宏富。他居然在《砥柱铭》及其后面题跋等处一共加盖了60多方鉴藏印,可见他对这件作品的重视程度。

 其三,是关于《砥柱铭》的著录。此作在明代张丑《真迹日录》等文献中有著录,清代学者方浚赜在《梦园书画录》中也记载非常详细。

 其四,《砥柱铭》中有的字存在用笔不到现象,个别字还有修改、补笔痕迹,甚至出现了个别“别体”,这也极易解释。长卷中的“礼”、“祝”、“函”、“桀”、“銮”被指为错字,但这并非黄庭坚凭空捏造出来的错字,而属古代书法上的别体。历代名家书法作品中也有类似别体字,如唐代释大雅所集王羲之书《兴福寺残碑》中的“祉”字,是从“衣”部,有两点;而元代书家杨维桢所写的“祝”字也有两点。而且,这件作品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楷书,字里行间还留存一点行书的味道,“銮”(繁体写作“鑾”)上部两边的“糸”写成了两个“幺”,解释为行书中的“一笔带过”更为贴切。关于修改、补笔,三大行书之一的《兰亭序》中也有四处改字,但我们能为此而否定它的价值,怀疑它的真伪吗?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上述别体并不影响《砥柱铭》的艺术价值。在这里,我们要追究的不是错不错的问题。相比之下,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砥柱铭》回到我国民间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希望这件国宝能唤起中国民众对书法艺术的更多重视。

 下附《黄庭坚全集·别集·卷九》所载《题魏郑公砥柱铭卷后》259字跋文(墨迹未能流传下来),供广大读者对照参阅

 余平生喜观《贞观政要》,见魏郑公之事太宗,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故观《砥柱铭》,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所谓“我但见其妩媚”者也。吾友杨明叔,知经术,能诗,喜属文,为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洁清,不以夏畦之面事上官,不以得上官之面陵其下,可告以魏郑公之事业者也,故书此铭遗之。置《砥柱》于座旁,亦自有味。刘禹锡云:“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夫随波上下,若水中之凫,既不可以为人师表,又不可以为人臣佐则,《砥柱》之文座旁,并得两师焉。虽然,持砥柱之节以事人,上官之所不悦,下官之所不附,明叔亦安能病此而改其节哉!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庚寅,系船王市,山谷老人烛下书,泸州史子山请 诸石。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