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作品并不以表 现客观景象为主要目的,而是更侧重于抒情达意,表现水墨 的韵致,因此最后画面中呈现出的形象均经过对实景的高度 提炼概括,服务于主旨的表达。 宋雨桂主张象随心移,就是自然物象一定要随着心走, 不被物象所迁移。他十登黄山,已把黄山跟他的性情、情感 都融合到一起,黄山的特征他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对景提 炼,再运用大笔水墨淋漓地书写。墨色变化丰富的块面,水 墨冲撞偶发性的印痕,最终将提炼后的景物通过笔墨物化到 纸面。
宋雨桂在塑造黄山形貌的时候保持了形象和客观真实之间的距离,以达到不似之似的效果。在师法自然、表现黄 山、借物抒情的过程中“不似之似”体现了宋雨桂的审美追 求。宋雨桂将实景转变成画景的过程中所进行景物提炼的依 据是不求形似而注重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与山合二为一的 创作状态在《黄山雨晴》(2009年)题跋中有所体现:
近年拙夫数登黄山,欲写山之性、山之奇、山之魂。然 每次下榻北海皆在云雨中或雾渺茫茫,必静待天公三五日方得 见识黄山真面目,而晴雨之瞬恰如美人出浴之美,实非诗人妙 笔可为。而画家秃笔只描得几分意境已非易事,观历代名家 作黄山画集亦不过如此耳。予以水墨弃色似更得雨后神山之气 韵,毫无粉饰之态,奋笔直抒胸怀,捉山之虚、云之动、气之 湿、树之幻,不求形似而重所绘心动之神。古之六法无意飘融 笔墨之间,天地何在?你是山,山是你,无今无古,万物由我 造,握笔即上帝,开天亘古,设计院长是不存在的,斯为画家 之本也。己丑年六月于京华,野溪,宋雨桂。
眼中黄山、胸中黄山、笔下黄山融汇一体,拓展了黄山 视觉表现空间。黄山系列是宋雨桂艺术沉淀与升华的阶段, 冯远评价宋雨桂的黄山系列作品:“游历黄山归来的一批写 生册页手卷,其墨色笔法的运用日益娴熟自如,‘师造化’ 与文人画直抒胸臆特征的吸收综合,对山水精神的要旨有了 进一步的体悟和自觉。
宋雨桂 黄河雄姿 475cm×680cm 2016年 宋雨桂艺术馆藏
作品体现出浪漫主义和大写意结合的 转向,个体的情感和绘画的主体意识愈加突出与强化 。”[2] 画贵有古意,画也贵有新意,回归传统山水画冷逸、萧简 的审美趣味,突出用笔的书写性、水墨的层次变化,将作品 气韵、意境的表达视为审美追求,似真非真,以传统山水画 创作的核心要素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既有传统山水的水墨韵 致,又不乏现代审美意味的表达,这一时期宋雨桂进入到一 个理想主观的笔墨世界。 黄山系列来源于写生,游观的写生方式、写生与创作的结合使这批作品具有鲜活灵动的特征。
黄山系列体现出宋 雨桂对于笔墨的无上尊崇,笔墨的主体性,笔墨的丰富性在 这一系列作品中得到很好的诠释。黄山系列的成就体现在以 极简的造型实现似真非真与笔墨的统一,写泼结合,笔墨落 拓,具有散淡荒寒之气,气势宏大,纳古意于纸笔之间。
三、结语
宋雨桂是东北画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他的主要成就体 现在对东北地域题材的持续探索与拓展上。在传统山水画的版图中找不到关于东北地域山水画的领地,宋雨桂将西画元 素汇入传统笔墨,与东北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审美特征相 融合,他扎根东北、深入生活,致力于表现东北地域代表性 的植物、湿地、沼泽、白山黑水等题材,扩大了中国画的版 图。表现东北地域的自然特征能够从传统文人画借鉴的笔墨 语言很少,必须从传统笔墨中分离、重组、创造表现东北山 水的笔墨语言,并将其提炼升华为代表个人精神、艺术气质 的载体,因此通过东北地域题材宋雨桂找到了自身绘画语言 的价值立足点。
宋雨桂长江、黄河、黄山等名山大川的巨制作品不但 折射其高尚的精神,更展现他在笔墨语言探索的高度。水的 没骨表现,泼墨大写意写黄山均体现出他将写实、写意、具 象、抽象融汇一体的自由和自信。宋雨桂已然通过笔墨表达 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中华民族不屈、向上的精神也在他 的笔下得以诠释。 (作者:王小娟,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 授)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鬼笔山川——宋雨桂艺术研究[M].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2018.
[2]冯远.五月的追思——痛悼艺术大家宋雨桂先生[N].中国艺术 报,2017-06-05(5).